创设教学情境,凸显学法过程,构建有效课堂 让“冷”的复习课“热”起来 三情共鸣,奏出和谐之音
课程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2期 总第4225期 2011年05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2期  下一期
创设教学情境,凸显学法过程,构建有效课堂
来源:涟水县北集中心小学 作者:杨士民 发布日期:2011-05-26 15:46:05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离不开个体体验,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因此,我们教师要以课标的理念精神为指导,用好用活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让学生用心去感悟教学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一、 注重参与,强化实践,促使学生能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观点。而我们传统的小学教育,缺乏创新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过程中,我采用直观演示,概括总结的方法:先用丝带量出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知道丝带的长就是圆的周长。接着提问:“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出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故事,并提出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时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跃跃欲试想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充分调动起来。接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学具,亲自操作,测量计算,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概括出圆周长=直径×π。这样学生参与操作,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在实践中发现规律,总结计算公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注重迁移,直接领悟,促使学生会学
     作为一名教师,在新知传授前,必须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认知能力要有充分的了解。在确信他们有接受新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放手让学生去探讨,去发现问题异同,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新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信心。例如教“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旧知识学生迎刃而解。这时我把题目稍微变化一下,将“几分之几”改成“百分之几”,让学生去讨论这两个题目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交流与感悟,然后通过巩固练习彰显知识迁移的无穷魅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注重练习设计,培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善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使其具有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练习,努力构建优质课堂教学体系,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怎样去设计课堂练习呢?
     1.问题开放
     设计问题开放的开放题,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
     2.条件开放
     设计条件开放的题目,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补充合适的条件,并且解答,这不仅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结论开放
     设计结论开放的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习惯,力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学会”与“会学”。“授之以渔”说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知识的驾驭者。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深化课改,创设情境,注重教学过程,研究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想方设法地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