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中学主体性德育的实践与探索 做个“善变”的老师 真情触动心灵智慧启迪兴趣———谈如何创建一个理想的班集体
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2期 总第4225期 2011年05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2期  下一期
郊区中学主体性德育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南京市板桥中学罗云芳 作者:江克兵 发布日期:2011-05-27 10:29:58

     主体性德育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基本特征,是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模式。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需求,以人的健康发展为本位,把学生作为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良好德行的养成,并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主体性德育中的“主体”包括教师与学生,既突出了教师的引导功能,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发展,两者缺一不可。
     长期以来,我校德育工作始终遵循主体性德育的发展规律,通过德育的课程化、校本化、体系化的实践与探索,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渗透,让师生在德育中增强了主体意识,实现了师生互动,逐步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学校每月召开两次班主任工作例会,每学期组织一次德育工作交流会,每学年组织一次暑期班主任培训班。组织班主任学习《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班主任工作的艺术》《中国德育》等理论研究书籍,制定了《见习班主任工作规程》《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等,帮助班主任明确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通过学期交流会,实现德育智慧的碰撞,查漏补缺,互通有无;通过暑期培训班,参观名校,聆听专家讲座,提升德育品味,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学校还每周组织一次班干部、团干部培训班。组织班干部、团干部学习《中学班干部工作手册》,明确工作职责,明确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增强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自主性。
     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实现师生双主体地位的发展
     学期初,政教处都会依据区教育局德育工作指导意见和学校工作计划,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及要点,明确每个月的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主题开展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各类活动。如公民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班主任依据学校主题活动方案,与学生一道拟定适合本班级的活动方案,并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及上报。在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校、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与体验,升华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转化为课堂学习的内驱力。
     三、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每学年学校组织开展以“绿色班级”“书香班级”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开展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宿舍文化建设。各班级结合评比细则,师生共同商议,制定建设方案,确定实施步骤,落实建设过程,在创建工作中,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以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为载体,彰显学生“主体育德”的效能
     每周各班级结合每月的教育主题,确定每周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的内容。有的班级采取小组、学号轮流的方式,有的班级采取毛遂自荐的方式,也有的班级采取指定人员的方式。无论何种形式,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让学生通过这些平台展示自我、发挥自我,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
     五、以志愿者行动为引领,让更多的学生感知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快乐和荣耀
     2007年区教育局提出志愿者行动策略,我校积极响应,参加相关的课题研究,更多地是努力实践志愿者行动。周边的每个社区,校园的每个角落,每项重大活动,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小红帽”“绿绶带”时常活跃在你我身边。志愿者们通过践行活动,体验到了劳动的辛劳、服务的快乐和社会的赞誉。
     六、以班级主题升旗仪式、值周班为载体,发挥学生策划、教师协助的育人功能
     从2006年以来,学校实施班级主题升旗仪式、值周班工作计划,团委提前一周将周主题布置给班级,学生依据周主题安排升旗仪式的讲话内容及形式,班主任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协助,团委老师从全局的角度给予一定修改和完善。值周班对全班学生进行分工,覆盖全校的所有常规管理环节,检查、引导、提示、补差等。
     在研究与探索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了学校主体性德育功能的发展,而对家庭主体性德育和社会主体性德育功能的开发还略显不够。因此,我们将对德育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立足于学校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少一点功利主义,着眼于作为双主体地位的教师、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