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爱“你”也容易浅谈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 读得畅快写得精彩———架起阅读与习作的桥梁 教师评价有新招浅谈数字校园中的多维教师能力评价模型
教育前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2期 总第4225期 2011年05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2期  下一期
想说爱“你”也容易浅谈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
来源:常州市翠竹新村小学 作者:张岭 发布日期:2011-05-27 10:43:1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曾就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在班级展开了调查,发现有60%的学生惧怕作文,有的认为作文难度大,命题不符合其口味;有的担心自己写作的内容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受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则觉得老师的作文批语单调,读了提不起劲儿,更不知道如何作进一步修改等等。调查结束后,我对症下药,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适应学生的心理进行作文命题
     命题应让学生“一见你就笑”。好的作文题目应成为一种诱导,能帮助学生打开记忆仓库的大门,激起学生习作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命题上,尽可能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这样能使作文题目与学生的心理状态相适应,触动学生的心理,触发记忆,引起倾吐的需求。在命题方式上,我努力做到新颖、多样,让学生练习作文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可以提出作文范围,但不硬性规定题目。另外,作文还要淡化“审题”,不用审题来为难、苛求学生,束缚他们的思想,造成心理障碍。
     二、在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1.给作文减负,放低作文的门槛,让更多的学生敢说话
     孩子的作文只是孩子生活的反映,是简简单单的“用笔说话”。尤其是在小学习作起步阶段,孩子只要写了就是好的,哪怕写的是流水账,也是值得表扬的。我相信随着语文知识的积累,孩子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想说的话说得更明白。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了不同的教学三步曲:低年级,启蒙——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让孩子敢写;中年级,启发——引导孩子关照自身,关注生活,使孩子有内容可写;高年级,启迪——引导孩子对现实生活的现象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的感受。
     2.多一些赏识,努力营造宽松环境
     教师对于学生习作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这恰恰显出教者的智慧。学生毕竟是小孩子,语言的发展还没有完成,不能用一个成人的水平去衡量。教师对孩子的文字不应评头论足,多一份赏识和理解,孩子就多一份信心和兴趣。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也就会捧出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字在你面前。
教者的溢美之词,对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来说,是重要而可贵的,往往在教者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孩子对习作、对文学的兴趣就被点燃。
     3.“蹲下来”看孩子,尊重孩子的理解
     教师“蹲下”了,意味着我们抛却高高在上的指点和说教,与学生靠得更近了,这样才能明白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往往举足轻重,才能理解孩子的快乐。教师只有“蹲下”,才能读懂学生的心理,才能在阅读他们的习作的时候多一份理解和尊重。“蹲下”了,意味着我们“用一双孩子的眼睛去看”,我们才能了解学生的千差万别。
     孩子本就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教师只有“蹲下来”,才可能领略到这些差别的美丽,才能和孩子一样流连童真童趣。有了这样的心境和视角,我们在评点孩子习作的时候必然多了欣赏和赞美,孩子产生的便是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打开心锁,让内心的感情流露出来。
     三、 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
     习作的评语是通向学生心灵的隧道,是传达教师对学生关爱的平台。审视传统的作文评语,几乎是教师一人完成,而且大都是法官式的判词。这类评语,令学生感到单调、无聊,甚至会产生一种压抑、沉闷的心理。我在评价时,尽量尊重原作,写上充满人性化、个性化的批语。在批阅习作时,尽量将眉批与总批相结合,我将批语分为四类:有感同身受型,如:“看了你的肺腑之言,老师也被打动了。”有大加褒奖型,如“读了这篇习作,我认识了一位好父亲,老师与同学都好羡慕你哟!”有探讨商榷型,如“这段话有些语句,老师看不明白,你能否再推敲一番,争取让老师能看懂?”有激励进步型,如“你的球技因为勤练进步很快,老师相信你的习作也会因你的勤于动笔而取得进步!”等等。对习作中一些充满灵性的个性化语言,或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我都进行了大加褒奖,用了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评语,让学生读了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到了习作的快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