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 构建灵动开放的英语课堂 让语文教学为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课改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3期 总第4241期 2011年05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3期  下一期
让语文教学为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来源:阜宁县沟墩实验小学 作者:梁建祥 发布日期:2011-06-02 16:57:5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给孩子插上创新的翅膀,我认为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想法,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力、流畅力、思辨力、独创力和潜在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引导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力。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一段文字将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处境中信念的坚定、毅力的惊人与严守纪律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为了加深理解,我让学生先诵读,然后边听录音边看幻灯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你是邱少云,你此时正被熊熊烈火烧身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怎样做?同学们纷纷发言。这时,我抓住契机,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你读了这部分内容,想提什么问题?学生的回答应运而生。通过引导质疑,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到邱少云伟大精神的内涵,从而透彻理解文章的精华所在。
     二、启发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力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因此,作为教师,应因势利导,大胆启发,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如《落花生》一文中父亲教育我们:“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能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启发学生产生联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些人或物也像花生一样,外表并不好看,对人却很有用?”一位学生立刻作出反应,说:“奶牛吃的是草,贡献给人类的却是甜美的乳汁。”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思维的火花被他的回答点燃了。于是,大家踊跃发言。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同学们以花生的品质为灵感的触发点,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效地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精心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力
     精心设问要求所提问题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有一定的思维坡度,切实解放学生的头脑,唤起学生思考的激情,体现出其较高的价值性,比如在教《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我没有过分追究其情节如何,而是独辟蹊径设置问题情境:“主人公阮恒究竟愿不愿意输血?”学生无法针对这一问题直接回答,必须对文中有关重点信息实行重新组合,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无疑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力,因此,我们可以把采访、表演、绘画等多种形式带到语文课中。童话《幸福是什么》中的道理不易弄懂,我就让学生自编自演了同名的课本剧,通过说、唱、演道出各自对幸福的理解,智慧女神总结了幸福的真正含义。这样的活动形式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既受到学生的欢迎,又培养了他们阅读理解能力与表演能力,体现了思维的创新。
     五、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思维的潜在力
     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有闪光点,具有巨大的潜在力值得挖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如在教《柯利亚的木匣》一文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柯利亚四年后为什么开始走十步没找到木匣,后来走五步却找到了?”要求学生用最简捷的方法回答,一位学生画出了如下线段图:

 


     这幅简图清晰地显示了柯利亚步子的变化,在木匣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四年后,柯利亚应走五步找到木匣子。全班学生为此而惊叹,这位学生的确发挥出了创造的潜力,我也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并号召每位学生向他学习。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用心去对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学习的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正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让他们的智慧闪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