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从口出文由心生 珍视学生眼中的错误 美丽的春天美丽的《月亮湾》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3期 总第4241期 2011年05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3期  下一期
珍视学生眼中的错误
来源: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作者:臧亚丽 发布日期:2011-06-03 09:33:49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知出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却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概念中容易产生混淆的地方也比较多,再加上孩子本身的注意力、学习态度、理解能力等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孩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错误。那么我们应如何“回收”数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错误,合理再利用这一“资源”进行有效教学呢?
     一、珍视错误——有利的课程资源
     对待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师,应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能尊重、接纳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欣赏他们主动表达自己想法的行为和勇气,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想学习就是在不断出错、纠错中进行的。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失去面对错误的勇气,失去尝试、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真正明白自己的问题,改正错误,才能把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个人的发展,并且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实,课堂上不只是学生会犯错,教师也会偶尔“马失前蹄”。这就要求我们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勇敢地把错误当作师生共同研究的“靶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自己是在和老师平等对话。这样的环境是轻松的,民主的,和谐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能放开思维的束缚,才能给他们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预伏错误——以“假”明“真”
     课堂上的错误,有些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和认知规律,凭借一定的教学经验,可以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些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有意识地采用错误结论,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然后教师点拨、纠正错误,明确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以“假”明“真”,欲正先反,以反求正,令人耳目一新,容易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就要从加强双基教学入手,加强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训练,排除由于只靠记忆一些孤立方法与技巧而形成的定势,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去考虑问题,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三、剖析错误——以“辩”明“真”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教学。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信息。教师要利用好这些错误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帮助相类似的学生扫清认识上的障碍。  
     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题:
     一捆绳子长50米。第一次剪下6米,第二次剪下8米。这捆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生1:50-14=36(米)
     生2:6+8=14(米)
看到这两种答案,很多学生开始拿不定主意了,教室里顿时沉寂下来,教师适时让学生进行讨论。
     生3:我认为解法第一个算式是错的。因为求短了多少米是剪去了才变短的,它和两次剪下的米数有关,和原来的长无关,所以是错的。
     生4:老师,我用自动笔的铅芯做了一个小实验,把这根铅芯当成50米的绳子,第一次折下一段6米,第二次折下一段8米,问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就折下的两段让原来变短了。所以把折下的两段加起来就是比原来短的米数。
     在本题的解决中,当出现两种不同的解法时,教师并没有马上做出判断,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来交流讨论、判断。事实证明学生是聪明并富有创造力的,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剖析错误的过程中,并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解决了问题。在交流讨论中,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折射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课堂环境是自主的,学生是自由的。学生的奇思妙想,其作用不仅仅在于改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于训练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时,教师应当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和多一些自我表现与交流的机会,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