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报纸可做大文章 于细节处培养阅读习惯 深研优教构建高效语文课 精设例题,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3期 总第4241期 2011年05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3期  下一期
精设例题,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来源: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作者:殷伟康 发布日期:2011-06-03 09:46:29

     数学例题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及法则,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头戏”。数学例题教学为学生的解题提供了示范,可以帮助学生深悟有关数学概念与原理,领悟和掌握隐含于其中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还能进行数学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例题的教学,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知识建构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殿堂呢?
     一、数学例题的设计要切实反映新授内容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准确反映新授内容,通过数学例题实现对数学新知识的初步理解和应用自然是第一要务。如在《计数原理》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例题的恰当选取和合理运用实现对两类计数原理本质异同的切实反映。教师的任务即是通过情境并不复杂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本质与应用。
     二、数学例题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新授课数学例题教学除了紧密切合新授教材内容外,还要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注意体现数学例题的梯度和层次性,使得学生思考解决例题的过程既涉及到对已有相关知识的复习回顾,又进一步指出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如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时,可设计如下例题:(1)已知锐角的终边经过点,求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2)已知角的终边经过点,求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这样设计的两个例题不仅具有梯度和层次性,而且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例(1)中的角限定为第一象限内的经过点的锐角,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三角函数的定义就可以加以解决。这既是对初中相关内容的复习,又为下一步提出新的需要建立新定义才可解决的问题埋下伏笔。例(2)是将“锐角”改为“角”,并不限制角到底是哪一象限内的角,再询问学生如何解决?由此,学生会觉得此时应该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塞给自己的“任意角三角函数”,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三、重视审题分析,展示思维过程,教学生学会解题
     教材中许多例题反映了相关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具有典型的范例作用。因而,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审题教学,展示思维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探索思路的能力。
     引导学生审题。审题是数学解题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寻找和熟悉相关或相近的知识点、题目特征,展开联想,尽快找到思路。
     展示学生思维。在数学例题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展示思维过程,同时加以点拨、引导,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善于反思拓展,概括提炼,掌握规律促进迁移
     数学例题教学决不是单纯的展示解题过程或解题活动,还应该在问题解决之后,反思解题的探索过程及获得的结论,概括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将所解的例题进行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出一类问题最本质的解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进行变式探究。适当改变例题中的条件或结论,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和体验 。通过对例题变式、拓展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
     解后反思总结。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会,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解题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和方法等,及时归纳、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或共性错误,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去分析、思考、争辩,找出错误的归因,并及时进行纠错训练。
     总之,数学例题教学的实施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师生的互动性及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能使学生从中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启迪思维、提升数学能力;例题教学还必须具有可反思性与拓展延伸性,使学生通过学习所举例题达到“会一题,通一类”的效果,发展探究能力,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