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概念教学建构自然生成 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摭谈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策略
数理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4期 总第4250期 2011年06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4期  下一期
摭谈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策略
来源: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作者:殷伟康 发布日期:2011-06-23 16:25:01

     高三数学复习课上,诸如“冷饭重炒”“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讲得累、学生练得苦的教学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教师对数学复习课重视程度不够,准备不充分,喜欢以高三现成的数学复习资料为蓝本,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另外,课堂严重缺少学生的参与,缺少对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那么如何提高高三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在高三数学复习备考中,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其次要从注重例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入手,开展数学探究、数学交流等活动,提升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性。
     一、注重复习中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高三数学复习中例题如何设计?怎样讲解?如何发挥例题的最大效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呢?教师应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有效备课,探索复习中例题的有效性。
     1.复习中例题的选择应遵循针对性、新颖性、梯度性、过程性、关联性等原则,还应重视覆盖全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视数学思想方法。
     2.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复习教学的效益,讲解要注重其有效性,该点拨的要点拨(略讲),该精讲的内容一定要讲透。对于典型的例题,要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剖析、反思,探究其求解的真谛,提高例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例题讲解后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提炼,挖掘例题内涵或潜在的教学功能。让学生回顾反思,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策略,使学生明白通过复习可以得到哪些有用的结论,找出哪些共有的规律,从而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优化数学思维品质。
     二、注重复习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高三数学复习不能认为只是知识的简单回顾,应该是把学过的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搞清楚,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要提高高三数学复习备考的有效性,其关键在于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究,以便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升数学解题的综合能力。
     1.基于概念辨析、易出错易混淆的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复习中对学生易错的或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亲自去辨析。
     2.基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复习中可以用问题链的形式呈现,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
     3.基于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复习中应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过程。
     一个好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会使复习工作事半功倍。因而,设计的问题应“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容易形成学生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复习,从而提高数学复习的有效性。
     三、注重复习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的特点是以教师讲题、学生练题为中心,侧重于接受、联系、记忆,双基训练扎实,课堂容量大,时间可控,但对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少。对此,教师要把探究的“元素”融入高三数学复习之中,积极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增强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升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性。
     1.以高三数学复习资料中的“思考”素材为探究问题,让学生用自我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复习,体验过程,自主构建知识。
     2.以教材中“探究拓展”习题为探究问题,让学生深切体验到知识的产生、证明和应用过程,体味数学文化,发展数学能力。
     3.以“微型课题”为依托,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升对知识加工运用的创造性。
     总之,高三数学复习中教师要创设例题、问题的有效情境,让学生经历自我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在知识、能力和发展三维目标中找到最佳结合点,使数学复习课堂发挥出生命的活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