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文本想象空间让课堂充满情趣 “问”与“学”转活我们的课堂教学 分析无效成因打造有效课堂
教学设计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4期 总第4250期 2011年06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4期  下一期
拓展文本想象空间让课堂充满情趣
来源:淮安市楚州区教育局 作者:黄汝传 发布日期:2011-06-24 11:53:40

     小学语文课堂是最富情趣的课堂。这种情趣最重要的应来自于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空间的拓展想象。如何拓展文本的想象空间呢?
     一、“绽放”浓缩的词句
     小学课本中的课文,尤其是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直奔中心,好多细节的东西都用浓缩的词句代替,教师上课前若不深入钻研教材,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一遍就读懂了,有什么好教的。但孩子的认识毕竟不是老师的认识,他们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需要教师把他们引领进具体的情境。
     如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少年王勃》一课时,为反衬少年王勃文思如泉、才智过人,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一句时,便引导学生想象:“今天阎都督举行的宴会,是冲着给整建一新的滕王阁写庆贺文章来的,那么被请的客人会是什么样的学术、举止、风度?都督又会如何表现他的失望?我们想象一下,同桌分角色来演一演,好吗?”这一想象空间一开拓,孩子们便兴奋起来,阎都督那“极力恭维”“满脸堆笑”“抱拳作揖”“笑容凝固”“大惊失色”“怒气冲冲”;文人骚客们那“文质彬彬”“夸夸其谈”“手摇羽扇”“目瞪口呆”“连连躲闪”“愁眉苦脸”“吞吞吐吐”等等言辞与情景都被孩子们在合理大胆的想象中表达与表演出来了,这为下文认识王勃年少才俊做了有力的铺垫。
     二、延续省略的内容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孩子虽然对省略号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但选入课本的课文已常常用省略号来删减课文细节了,这些省略号省略的东西,是我们训练孩子想象能力的最佳契机。还拿《少年王勃》一文作例,文中给孩子们展现的王勃的才华仿佛就是他写出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绝句似的,其实《滕王阁序》的魅力何止这句。为了引领孩子们对《滕王阁序》有进一步的认识,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第三自然段描写秋景时的那个省略号,启发孩子们再想天上披着晚霞的流云的变化,想碧水上点点白帆的争渡,想彩霞笼罩下滕王阁的飞檐翘角、金碧辉煌,想盛唐时代的国泰民安。然后再简略介绍一些《滕王阁序》的其它内容。这处的想象空间一拓展,既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又充实了课文内容,同时降低下文中一些词语的理解难度,课堂也始终突显学生主人翁的地位。
     三、让文字展放动画
     文字永远尽显不了生活,小学课文更是这样。你让孩子看动画片,他们永远都不觉得累,但你让他们去读课文,他们的兴趣就不大了,原因在于文字多是静的,动画片是动的。那我们能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多让文字动起来呢?如教学《荷花》一文,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句:“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是一个激发孩子想象的很好的切入口。我问:“画家有没有本领画活的画?”“没有。”“那这活的画是什么?”“是荷花池中的景象?”“那是一幅怎样的活的景象呢?请结合我们生活中对荷花池的观察来想象说一说。”同学经老师的引导,想出、说出了。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
     四、让文本的故事继续
     小学课本中的好多课文有着文章已尽,想象空间犹存的效果。遇到这样的课文,我们不可不让孩子们张开他们想象的翅膀。以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为例,文中小红马嘲笑小骆驼的脚掌、睫毛、驼峰丑。小骆驼和妈妈去沙漠旅游了一趟,认识到它们的作用后,不再自卑而变得自豪了。那我们可让孩子们再续个《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下集。
     想象能力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启发孩子参与积极的想象活动也是语文课堂上重要的活动之一。试想,如果一节语文课上,教师不能启发孩子想象,孩子也不作任何想象,那语文课堂会是怎样的一潭死水?把文本中切合教学目标的想象契机挖掘出来,把课本中想象的空间打开,让孩子的视野透过文字这扇窗子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孩子的思绪合情合理的飞扬,让他们在思维飞扬的同时学会表情达意,学会创新,感受自信。所有这些,应该是语文课的魅力、情趣所在,更是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不懈的追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