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文本想象空间让课堂充满情趣 “问”与“学”转活我们的课堂教学 分析无效成因打造有效课堂
教学设计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4期 总第4250期 2011年06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4期  下一期
分析无效成因打造有效课堂
来源:响水县运河中心小学 作者:顾永军 发布日期:2011-06-24 11:57:19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课堂上,教学的效果是不同的。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问题在哪儿呢?
     一、抓住根本——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把握目标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把握目标是数学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养,也是教学有效与否的根本所在。如某老师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当她耐心地给学生讲解时针、分针时,有学生就说:“时针、分针,我上大班就认识了!”这位老师非常不悦,冷冷地说:“我们今天学的不一样。”事实上,这位学生是在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钟面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却忽略了这点,仍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行教学,学生哪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别把学生都看成是一张白纸。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1.了解学生,把握学习起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上课前,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③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教师有必要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童心童趣。
     2.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很多教师特别注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处理显得很粗糙。我们鼓励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超越教材,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制订与教材要求适切、落实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①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找准切入点,培育生长点。②目标的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制订教学目标,还要关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注重过程——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灵活把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师理应坚守一种求真、务实和创新的探索姿态。要灵活地把握教学过程,打造有效课堂。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成了学生主要的导向性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课堂“动”起来了,但也“乱”了,虽然小组讨论常常有,但大都是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大众喧哗。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将真正“问题”以及“发现问题”作为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的真实活动,因而使探究活动仅流于形式,这种假热闹的教学就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真正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说数学、做数学,真实地经历过程、积极地交往互动的课堂。如在《圆周长》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测量并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学生通过测量,得到的结果大都介于3.10~3.20之间,有些误差更大,为什么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最后总结:一是测量方法不当;二是测量次数不多;三是测量工具不够理想。实践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它还是科学学习方法养成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因“错”利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发出新的学识。教师应在机智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真活力,让学生在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发展,如此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总之,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与理论层面上进一步探索。打造有效课堂,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