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 勤工以自立助学利成长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课程教学探讨
教育广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5期 总第4252期 2011年06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5期  下一期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课程教学探讨
来源:东台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作者:陈恒贵 发布日期:2011-07-01 10:20:52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课程教育教学项目内容多、涉及面广,渗透多学科教学,要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老师具有较强实践活动能力以及较强空间环境组织协调能力,但是和其它学科相比,基本教学结构大体相同。
     一、基地教学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热爱实践课,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得到培养。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及创造愿望。   
     教师在授课时开动脑筋,要能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新、奇、妙,让学生享受全过程的乐趣及成功喜悦。如 “水火箭”制作课上,先把制作好的“火箭”放到发射架进行发射,这一举动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这时趁势展示“水火箭”外型,构造,做工,通过问答形式,提出今天的实践活动项目,学生的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水火箭”设计、制作实践中。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灌输新思想,新理念,提高创造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导入—演示—操作—检查。从模式上看,课堂信息交流基本是单向的,而把讨论式、研究式、探讨式、开放式教学引入到课堂中,则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实践,既做到动手又做到动脑,手脑并用,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例如:在开设“水火箭”制作时,演示导入后,并没有紧接着就讲制作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以问答形式在讨论中明确了自己设计制作步骤,在讨论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想意识。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运用“实物投影”以及计算机“FLASH”的动画效果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课堂中学生因座次的不同而产生的制作失误。如教学印章“篆刻”时,把“篆刻”的每一步骤一一展示,可运用“实物投影”对于教学操作中的难点,突出强调演示,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并引起注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基地教学的关键——突出课程的实践性
     教学中要讲究“实”“效”。“实”即实践,指导也要突出形象,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必须动手操作演示,不能以讲代替教师的示范。“效”即效率,教师的指导要“少”而“精”,无论是现场操作采用“实物投影”还是“计算机”进行演示,都应有所侧重,留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如在教学制作“水火箭”中,导入后主要是让学生展开讨论,以问答形式在讨论中明确了自己设计制作步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针对性的补充和细化显得尤其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质量。
     三、基地教学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营造良好的宽松氛围。   
     民主宽松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教学中,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合作,它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达到协调、融洽。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合理运用研究式和讨论式,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手段上,可在学生制作期间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在分组上,应多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与其他同学沟通、相处,使同学之间保持协调、融洽的氛围。
     2.鼓励独立、小组(人人有分工)完成。
     青少年时期正是依赖性与独立性相互矛盾的时期,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的发展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格。即使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也只能是点拨、示范,而不能包办代替。对于能独立完成作品的学生(小组),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并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使他们能够充满自信地投入到下一次的目标学习当中。
     3.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迁移。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可以从内容、方法、技能三个方面进行引导。同一种材料可以做出不同的形象,技法不同能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教学中可以以此为凭借,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创作,促进迁移。迁移中要注意举一反三,“三”不是对“一”的简单重复和机械模仿,是对“一”的升华和提高,其中蕴含着创新的因素。
     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主体性是前提,实践性是关键,创造性是灵魂。教学中只有充分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课堂实践中,才能落实新课标精神,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