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拉动学校特色发展 巧用苏教版教材促进教师成长 和谐家庭让幼儿快乐成长
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5期 总第4252期 2011年06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5期  下一期
巧用苏教版教材促进教师成长
来源:灌云县鲁河中心小学 作者:左兴之 发布日期:2011-07-01 11:17:47

     几年来,我潜心研究苏教版教材,认为苏教版教材无论是内容选择、安排,还是呈现方式都比别的版本教材更胜一筹。苏教版教材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合理使用苏教版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撰写案例与教学反思,才能和苏教版教材共成长。
     一、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开展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备课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已有六个年头,从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具的准备,以及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用何种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从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集体备课,我的备课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我已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篇高质量的教案。在参加县中层干部现场备课比赛中,我也荣获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开展公开课教学
     教师的工作,从整体上看是一种个性化的工作,很少有机会与别人分享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公开课,可以将集体的经验展示出来,从而实现集体经验转化成个人经验,促进教师的发展。
公开课是一种“特殊课”,一节公开课倾注了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不断学习身边教师的优秀经验,不断汲取先进的思想和智慧。精心雕琢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
     上好课是公开课的主体,是最重要的部分。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同课多轮的锻炼,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义、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磨练了教师。
     三、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开展听课、评课
     听课与评课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和主要内容,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之一,它是积累实践智慧的最基础、最广泛的途径,教师通过听课、评课能积累到许多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促使自己走上研究的道路。我在听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熟悉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给予恰当的“旁评”。同时,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不但注重教师教的过程,还注重学生学的过程。评课时,我根据上课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案例,与其他评课教师交流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达到共用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在评课后,我又给自己增加教研一环节——“改”,根据各位评课教师的评与议,把自己的教学设计重新自我反思,重新设计,以便改善以后的教学行为。
     四、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研究并撰写教学案例
     研究教学案例,是指教师围绕某一个课题,积极收集与该课题相符的教学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研究。由于研究的个别性而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因此,研究的内容比较深刻,教师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多层面、多方位地进行研究、吸取精华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案例,这样,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此方法是借鉴于课堂教学中的“同课异构”而提出的。“同课异构”是让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节课进行备课、上课,其他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其目的是寻找提高该课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同课异构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案例可以折射出该教师对本课教学的思路,借助他们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汲取其精华,为教学服务。收集一两个同一课题、不同案例研究,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方法的选用进行比较、分析,然后,自己撰写新的教学案例,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为了应对这种不断变化的技术、教学思想、课程内容,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学习必备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