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留守儿童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依托同伴教育构建优秀班集体 合作学习需要有“选择”
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6期 总第4296期 2011年08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6期  下一期
依托同伴教育构建优秀班集体
来源: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张义 作者:岳袁英 发布日期:2011-08-30 09:12:30

     小学,是每一个孩子处于人生发展的启蒙阶段,而如今独生子女家庭让我们的孩子变得不爱与人交流,也不善于交往。于是,在学校中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我校就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依托同伴教育,全力开展学生间互为主体的交往活动。
     一、依托同伴教育建设优秀班集体的核心价值
     (一)小学生同伴教育符合学生道德教育需求
     每一个小学生对于同伴的需求度随着年龄的渐长而增大。他们逐步摆脱了父母和老师为天的思维影响,逐渐地放大了同伴的影响力。不难看出,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相互交往的频率增加,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增多,其社会性交往也更富有组织性,同伴之间的相互教育、影响更加显著。
     (二)小学生同伴教育造就了团结和谐、富有威信的班集体核心力量
     小学生对于学习成绩特别好、有特长的伙伴特别信服。而这类优秀学生,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同伴教育更是放大了这类学生的核心作用,最大可能化地发挥了他们对于身边伙伴的教育功能。而他们对同伴进行帮助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完善自身素养的过程。
     (三)小学生同伴教育尽可能地扩大了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氛围
     正确的集体舆论,能够助长班级中健康和进步的风气,克服和纠正消极、错误的东西,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明辨是非,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小学生模仿性强,尤其善于模仿身边伙伴。在老师引导下,孩子们优化同伴关系,使学生在同伴的相互帮助下共同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依托同伴教育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基本原则
     (一)共同发展与尊重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依托同伴教育来建设优秀班集体不是目的,而是一种途径,最终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的发展,为培养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同时,我们也要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应该让其发挥主体作用,让他们为集体建设、实践集体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在此过程中,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通过认识自己、调控自己,促进个性的发展。而班主任则应当在班集体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三)榜样示范与群体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同伴的榜样示范力量,组织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有利于他们产生对集体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行为,容易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进取心。当然,树立同伴榜样,并不代表着一味夸大,更不是对于其他学生的否定。
     三、依托同伴教育建设优秀班集体的有效途径
     (一)拟订同伴公约——指引班集体前进的“启明星”
     所谓同伴公约,是指由学生和同伴参照学校规章制度,结合本班实际情况,经过民主讨论后共同制定的需要每个人都遵守执行的相关班级条约。它是近阶段班集体前进的方向,也是有效约束学生言行举止的有力措施,可以进一步凝聚班级人心,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二)保持和谐加强合作——促进班级健康发展“上轨道”
     从前的班级纠纷,学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告诉老师,这样既占据了老师时间,也不利于同伴间交往。因此,在优秀的班集体中急需培养善于调节伙伴矛盾、营造良好氛围、引导正确舆论的同伴。此外,同伴间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因此,我们通过在班级组建一个个同伴合作组,来促进班集体进一步稳固向前发展。
     (三)开展同伴教育活动——提升班集体素养的“大舞台”
     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活跃身心,进行教育,从而提升整个班集体的素养。如开展“快乐同伴,伴我成长”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心存伙伴,以诚待人,合作协助,感受到伙伴的关怀、班级的温暖,进一步加强团结互助教育。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