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雅行素养的培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雅行素养的培育 浅谈语文诵读能力的培养 寻找回来的快乐世界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6期 总第4296期 2011年08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6期  下一期
浅谈语文诵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作者:王媛 发布日期:2011-08-30 09:25:48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必须通过读来全面把握文意。通过多读,可以使学生弄清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优美的意境,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教师示范朗读培养学生诵读基础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引发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通过有声有情的朗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使文章整体更具形象性。如:教学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时,教师抑扬顿挫地进行朗读,慢慢把学生引入文章优美的意境中,进而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朗读既要准确,又要掌握朗读的技巧,如语音的轻重、语调的变化、语速快慢把握等,这样才能达到朗读教学的目的。
     二、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从不同的教学目的出发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的诵读教学活动。
     1.激情诵读,展开想象
     体验、感受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感情节奏,侧重感情体验,是品味文章的突破口。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去领悟作品的神韵,去探求作品的美感。
     2.反复咀嚼,仔细回味
     阅读中的咀嚼是把读物内容融会贯通的过程。
     (1)“嚼”出文眼。文章中总揽性的词或句就是文眼,找到它,就把握住了内容主旨。
     (2)“嚼”出文脉。在阅读中,要弄清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中间的结构特点、意义关系、表达形式和作用,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到文脉。
     (3)“嚼”出内涵。内容含蓄的读物需要教师诱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体会,重点是对词、句的体会。例如:季羡林先生在《园花寂寞红》的结尾写道:“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表面上来看语意相互不合情理。但是结合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就会发现他是故意而为之的,用貌似不合情理的祈祷来强化寂寞。
     3.营造创作氛围,适时迁移想象
     创造氛围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是学生进行阅读迁移想象的基础。例如: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朗读前首先设计这样的导语:“当年苏东坡在翰林院工作,有一次大家在一块儿聊天,苏东坡向一个幕僚问起关于词的一些看法,幕僚就说,您的词和柳永的词不一样,柳永的词应该是十七八岁的小女孩,拿着红木牙板敲起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类的,您的词应该是一位关西大汉,拿着铜琵琶、铁敲板高亢而歌。”然后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沉稳、豪迈的音乐旋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阔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和感情。所谓迁移想象,就是摆脱课文的束缚,从局部地方旁逸斜出,进行相关的联想和想象。要扩大教学容量,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4.渗入个性,设疑感悟,感受文化
     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各种阅读经验对文章进行研究性阅读,以理解文章精妙之处。例如:教刘禹锡的《秋词》,可以找来其它一些写秋的诗歌,引导学生比较感受,体会此诗此时的特点。正因为此诗独具创新、昂扬向上,才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
     正如培根所言:“阅读使人丰富。”阅读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阅读的本质是个性化,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善读、会读、乐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感受生活,提升阅读欣赏的品位,提高鉴赏素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