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活力素” 由普及到提高,全面发展学生科学素质 苏北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教育广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8期 总第4311期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8期  下一期
小组合作: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活力素”
来源: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 作者:杨佳佳 发布日期:2011-09-20 10:12:46

     小组合作: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活力素”     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 杨佳佳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数学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意识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去自行探求知识,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呢?下面结合本人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获得体验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讲,小组合作学习不单单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更新,它是将学习视为学习主体的体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大力营造小组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二、优化组合,让学生学会交往
     优化组合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及班级的实际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一小组,4人小组为最佳组合,缩小了组际差别,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基础上竞争。小组成员要做好合理分工,确定组长,组长轮流担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要确定资料员、记录员、报告员,组长负责管理工作;资料员负责收集、归类;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中的记录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报告学习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间互相启发,充分体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三、确定目标,让学生亲身感悟
     教师备课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将那些容易产生认知冲突、具有开放性、个体探究无法完成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一个果园有苹果树和梨树共120棵,其中苹果树是梨树的4倍,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时,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小组从分数角度列式解答;有的小组从倍数角度入手;有的小组从比例的角度出发列式;还有的小组从方程角度列式。通过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在合作中感悟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关注参与,让学生分享成功
     针对课堂教学实际,依据数学知识生成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不同阶段,巧妙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的不同阶段有所参与,从而体会参与的乐趣,分享成功。
在课堂引入时创设情境,一方面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复习中去,通过对旧知识信息的搜集,为新知的学习做知识上的准备,同时也为唤起学生积极心理状态走进新课程提供良好的开端。巩固练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时,也可增大学生的参与率,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合作题和实践活动题,小组成员通过互动,多种解法得到显现,增强小学生学习信心。
     五、强化指导,让学生养成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听、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索、合作互动方式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活动中,教师要走近学生,参与其中,掌握情况,适时点拨,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进行,关注个体资源的显现,促进群体认知深入发展。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不是万能的,不仅需要我们根据学生情况灵活选择,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索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