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课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放在儿童教育的首位 浅谈语文教学中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8期 总第4311期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8期  下一期
论体育课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来源: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 作者:郭松 发布日期:2011-09-20 10:30:12

     论体育课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 郭松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含有很多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如何利用体育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决定因素在于教师和学生。如果学生对内容怀有喜爱和渴求的心理,那么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如果学生抱着对内容无所谓或厌恶的心态,则无疑像“雨水打玻璃”,格格不入。可是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因学生的喜好、意愿来决定。因此,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的情意、需求调整到接受教育的平台上,从而帮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一、结合体育课教学内容,发展学生个性心理
     当今的社会发展无处不存在竞争机制,而体育课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恰恰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竞争机制的存在,完美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个人能有所追求的保障。所以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困难(生理、心理)和外部困难(环境等方面)。如在中长跑的教学中,通过王军霞勇夺世绵赛、奥运会金牌为国争光的英雄事例,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讲解中长跑学习的意义作用,告诉学生练习长跑的障碍以及科学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战胜困难,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
     二、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每个人都有对成功的追求,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有成就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懈努力进取,才有可能成功,同时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竞争意识是不可缺少的。而学生那种争强好胜,对未知的追求、探索精神,正形象地表现在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和体育运动各个项目中。每个学生都想在竞争中获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利用这种良好机制,在体育课中运用游戏比赛、教学比赛、测验比赛、体育达标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及必胜的信念。
例如在短跑的教学中,由于学生间的身体差异,在进行训练时,要采取不同起点,同终点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奋力争先、永争第一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可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同学们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的集体项目。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抓住学生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针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及时给予纠正,讲清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大力提倡和表扬那些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让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在脑海中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榜样对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在进行排球教学的过程中,以中国女排从1984年第一次夺取世界冠军,到连续四次勇夺世界冠军的英雄事迹来教育学生。这是一种集体力量的结晶,这是一种民族的凝聚力。
     四、根据学生需要,教师引领
     由于体育教学的形式是开放性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违反课堂常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的所谓的“调皮”学生。这就更需要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走近这些学生,更深地了解他们、关爱他们。通过课堂讲解、讲评、以及找他们进行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通过具体的事例、事实帮助他们分析,引导这些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上能遵守纪律,刻苦锻炼。
     体育教学中坚持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美的情操,使他们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只要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善于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把握好体育与德育的结合点,就能让德育这朵鲜花常开在体育课堂之中。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