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课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放在儿童教育的首位 浅谈语文教学中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8期 总第4311期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8期  下一期
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放在儿童教育的首位
来源:常州市西横街小学 作者:袁文钢 发布日期:2011-09-20 10:33:10

     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放在儿童教育的首位     常州市西横街小学 袁文钢
     近日,与区检察院的朋友聊天,谈到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时,听到了这样的信息:96%的少年犯,都是因为学习兴趣缺失,学习习惯不好。
     这些孩子并不笨。曾经还有一位王姓少年犯很伤心地对检察官说:“我如果从小学开始就对学习感兴趣,我也就没时间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了!”
     这个信息,不禁引起了我的反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都在思考学生的教育工作。从上面的案例来分析,学校教育必须把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作为学生教育的中心工作。
作为学校和老师,怎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从最基本的、能充实孩童心灵的、每天都能进行的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抓起。
     加强阅读对儿童益处很多,古今中外凡夫名人皆对此有所叙述,这里不再赘述。我只就作为老师,在学校里如何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充裕孩子的生活,谈些个人的想法与做法。
     一、物质准备
     在教室里一定要设立一个独立的书柜,或是设立一个图书角,给孩子们买上或借上一批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同时要告诉他们,这些书都是他们的,可以随便读。那些放在架子上的书,也许某一天,在不经意间就会被孩子们翻开,从此,拨动他们的心弦,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引领他们走入阅读世界的一盏明灯。
当然,我们还是建议,为孩子提供或借来的这些书要切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并且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要经常更换或添置一些新书。我想,只要有第一本书开了头,孩子们的阅读潜能就可能会被激发,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同时,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喜欢读的书也会有所不同。从书的类别上来看,我认为没有好坏之分就像我们的菜肴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过,如果阅读的口味过于单一的话,老师们还是要有所引导与点拔的,荤素搭配,营养才能更全面、均衡。培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讲明了读不同类别的书,能培养人不同方面的气质与内涵。由此,我们还是应当尽可能拓宽孩子阅读的广度。
     二、时间准备
     所谓的习惯,必须是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在孩子还没有爱上阅读时,我们的老师不妨每天带着孩子阅读,或是通过教师阅读或讲故事的形式。起先可能是我们读给孩子听,但慢慢地,将是我们和孩子一起读,最终必将走向孩子自觉阅读的最高境界。相信老师们长年累月的坚持,会在不知不觉中将阅读融入孩子的生活中,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时间的保证,最好能固定在一天中的某个时段。相信到时,就算孩子有了偷懒的欲望,生物钟也能唤醒孩子去执行读书——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
     三、气场的准备
     这里的气场指的是读书的氛围和场所。在教室但凡目光能逗留的地方,如讲台、学习角、宣传栏、书柜等,目之所及,手之所伸,都要能接触到各类阅读材料,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阅读就会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同时,教师的阅读习惯对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也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如果老师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却一味简单地要求孩子们去读书,要求孩子自己养成读书的习惯,相信这样的教育力量要弱得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书习惯的养成也一样。孩子虽小,但他们已经到了自我意识逐渐萌发的阶段。与其说教,不如以身示范。每天抽一点时间,陪孩子一起读读书。即使是中高年级的孩子已经不需要你再手把手、一字一句地读给他们听了,但每每读到好的文章,好的段落,作为老师的你,与他们一起欣赏、发表各自的见解与看法,那将是一段多么快乐的学习时光啊!
     老师们,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那一个个天天长大走的孩子。让我们把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放在孩童教育的首位,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吧!你会发现,同样是长大,有书相伴的日子,那是多么不一样。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