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益 由不完成作业想到的 着力口语交际训练,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8期 总第4311期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8期  下一期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益
来源:南京市六合区马鞍镇中心小学 作者:陈传贵 发布日期:2011-09-20 10:50:42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益     南京市六合区马鞍镇中心小学 陈传贵
     现行的品德课涉及的知识面广、活动多、探究性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则比较困难。据不完全统计教师在课堂中说的话有60%是课堂提问,因此,提高教学效益,首先要从课堂提问入手,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益。
     一、减少课堂无效提问,提高课堂提问效益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会提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或过于简单不需思考的问题,为避免无效的提问,我们提问时要注意两个方面:
     1.教师的提问内容要避免简单的记忆类的问题。例如老师在课前复习时会说“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课题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根本就可以随口而出,失去了提问的必要性。相反,如果我们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这样增加了一定的深度后,学生就会主动思考再做回答,真正起到了复习的效果。
     2.教师的提问方式要避免判断性(是与不是)的提问。当老师提出这些问题时,学生往往揣摩老师的心理,看老师的眼色,从而随声附和,整体性地做出“是”或“不是”、“好”与“不好”的回答。这种整体回答并非表达了整体性效果,反而会掩盖学生认知上的盲点和误区,也会导致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失真。
     因此,为提高课堂提问效益,我们要尽可能让提问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有一定的深度。要遵循叙事性(是什么),叙理性(为什么),发散性(延伸和推广)的顺序逐步深入。即便是复习旧知识,也要变换角度,使问题新颖,而不要简单重复。
     二、控制课堂盲目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应有明确性、准确性,切忌随心所欲,语意含糊,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我们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衣食的来源》时,老师在教学农产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时,如果提问“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谁?”学生就会错误地理解老师的用意,回答出诸如:爸爸、妈妈、老师等答案,这显然是老师的问题不够明确。如果老师进一步明确问题,这样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穿的,哪些与农产品密不可分?”学生就会很快明白老师的意思,做出较快而又准确的回答,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三、注重课堂提问判断时效,激励学生积极探究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不要做过早的判断,以免挫伤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交通连着你我他》一课时,我问学生:“有一批急救药品要从武汉运到南京,选择哪种交通工具最适宜?”问题刚提出,就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显然,这些同学并没有经过周密的思考。)但我没有打断学生,反而表扬同学们真聪明,踊跃回答问题,然后任意请了一个同学回答问题。那位同学回答:“用轮船最适宜。”此时我没有做出判断,而是接着引导他:“你为什么认为轮船最适宜?”那位同学说:“刚才老师讲过轮船的费用最低廉。”“很好,你听得真认真。那你能告诉我适宜的意思是什么吗?”同学接着回答:“就是适合。”正在我与这位同学交流时,同桌突然站起来说:“我有话要说,我觉得轮船不适宜,因为轮船运输速度很慢。”我接着引导:“说得真好,那我们再想想刚才的问题,是有一批急救的药品要运,你们再想想看什么交通工具最适宜?”我的话音刚落,立刻有学生说:“应该选择飞机,因为飞机最快。”(经过一番引导,学生正确回答了问题,虽然一开始是错误的,但在由错到对的过程中,学生们一步步的思考、探究,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但到此我并没有结束,我又继续问道:“那你们看,选择交通工具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呀?”学生考虑片刻,较轻松地回答出:“既要看运费,也要看速度。”这样就很轻松地利用学生的一个错误回答,教学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这不是事半功倍吗?
     通过优化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一起动脑动手,合作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究,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