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村孩子插上歌唱的翅膀 让词语教学轻装飞翔 小组合作学习助推语文课堂教学
教育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8期 总第4311期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8期  下一期
小组合作学习助推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如东县洋口镇古坳初级中学 作者:陈艳秋 发布日期:2011-09-20 11:00:29

     小组合作学习助推语文课堂教学     如东县洋口镇古坳初级中学 陈艳秋
     合作学习这种新式的学习方式在很多语文教师的公开课上亮相,但是令我们感到新奇之余又有了很多的困惑:这么热热闹闹甚至可以说是乱轰轰的课堂上学生能学到什么吗?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我在实践这种学习方式的时候,不禁有一些思考。
     一、明确规则
     一场游戏想要玩得好,就得把游戏规则搞清楚。同样,在实践合作学习时,我必须跟学生交代好规则。学生们也早就听到,甚至在其它课堂上实践过小组合作学习了。当我问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回答就是几个人一起讨论,各抒己见。再问小组合作要注意什么的时候,学生答不上来了。我继续问,那你们感觉小组合作学习好吗?有个学生就小声说感觉乱,他们还举出了乱的表现,说有的同学根本就是捣乱,有的根本就不发言,有的不说话就只顾记录别人的答案等等。我把这些表现写在了黑板上,我让学生看哪些可以通过我们的自律来解决,哪些是需要我们共同想办法的、可以来共同约定的,这样我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二、具体实践
     1.在课文教学中的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伙伴的交流等能力。在教授课文时,我先编好导学案,在导学案中明确规定哪些部分是自主完成的,哪些部分是需要合作学习的。在《以虫治虫》这篇课文的公开课上,我也是按照这样的设计,信心十足地想展示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开始自主完成部分很顺利,这些部分全都由学生自己展示,一切进展得很顺利。开始研读课文了,三个问题已在导学案上,先给了学生们几分钟的思考时间,这几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因此也是决定这堂公开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小组内交流完之后,我请几位学生来说一说,第一个问题很顺利,但是第二个问题难住了,鼓励再鼓励还是没有孩子站起来回答问题,我只能从答题角度等方面再给予引导,终于在快要下课的时候才解决了这个难题。可见这堂课并不成功,但是幸好我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在以后的导学案中,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教师应把引导的思路明确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时间,也会让学生掌握一些思维方式和常见题目的解题思路,正可谓“教是为了不教”。
     2.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
     每当我在批改一叠叠的作文时,我不由得在想这作文课怎样既让老师教得轻松,孩子们学得轻松,同时又能提高作文水平呢?我想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写作课上我利用导学案,有自主学习,有小组合作交流,作文写出来了,感觉比我煞费苦心地讲了半天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作文评改课之前,我先找出四位学生的作文,由于只有四篇作文,我的作文批改就更为细致,负担也减轻不少。作文评改课上,我先请这四位同学读原文再读我批改的部分,然后请全班写评语,再在小组内交流,并请各组长把评语写在黑板上,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最后我也会给这四篇作文写评语,以作参考。这样的作文课学生非常爱上,孩子们作文课打瞌睡的问题也解决了。
     3.在试题评讲课中的实践
     以往的试题评讲课上,一张试卷起码要两课时,时间花去了也罢,关键效果非常不好。我还是本着我原来的指导思想——“懒人用巧计”,我把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运用在试卷评讲课上。通常第一课我会把批改的试题发下去,接着就是小组内交流答案,由组长组织,每一个小组都有一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记载表,同时它也是规则之一。学生共同讨论,让组长写下疑难点。我对照学生们提出的难题确定下节试卷评讲课的重点,以及一些知识点的延伸。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一些思考,由一开始的沾沾自喜,到后来的失败,再到后来的冷静与大胆推广,这样一个过程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实践了某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让我懂得了该怎样去教学,这更是享受了一次教改实践之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