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机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低年级语文预习有效策略浅探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育广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9期 总第4324期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9期  下一期
低年级语文预习有效策略浅探
来源: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 作者:丁秋燕 发布日期:2011-10-18 16:39:12

     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     丁秋燕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学会预习是学生走向自主学习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孩子掌握有效的预习实践策略。
     一、故事生动融预习
     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够完善,因此预习的时间都不能太长,并且老师要善于把每次预习要求巧妙地融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预习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预习的方法。
     二、标注符号促规范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能理解的词语不多,概念的理解也常常是孤立的,所以对孩子提的预习要求一定要具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教材时用一定意义的标注符号把书上的字、词、句、段,圈点勾划出来。为了让每一次的预习更有实效,每一个预习的要求都用固定的符号标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能梳理自己的预习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师在课前了解孩子已有的学习水平,为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打下坚实基础。
     三、 阶段实施重指导
     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在一个事物上,如果一开始就给孩子提很高的预习要求,孩子很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分阶段逐步提高学生的预习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从学习课文开始,我就慢慢指导学生开始了预习的尝试,刚开始的要求只有一个:看着拼音把课文读3遍。孩子们慢慢尝到了预习的甜头后,又逐步加入“找找字宝宝,做上小记号”的预习要求,让孩子在课前和生字朋友见面,扫除了课堂阅读的障碍。当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课学习的经验后,我又在以前的基础上加上:按笔顺描红,教给孩子自主练字、记忆的方法。等课文篇幅加长了,又加上了“给课文标上自然段的序号”等。纵观一年级上学期预习要求的逐步实施,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科学性原则,每加一条要求,必定会让每个孩子在知道做什么的基础上知道怎么做,并且会用两到三篇课文的实践继续巩固并不断强化学生对新要求的理解。如果说一年级上学期的预习目标定位于“让孩子读进去”的话,那么在一年级下学期的预习目标则定位于“让孩子读出来”,即鼓励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追求,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开始,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判断学生有效预习的一把尺子。
     四、常抓不懈提品质
     低年级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很难做到坚持和自觉。要想让孩子形成稳定的预习习惯,保持对预习的持久动力,教师就必须借助各种外力的因素,督促激励孩子不断努力。 
     1.借助家长的力量
     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次的预习要求一方面我会让孩子用小符号记录在课文的左上角,另一方面还会通过校讯通这个平台发给每个孩子的家长,不知不觉中家长也加入到指导孩子有效预习的队伍中了。
     2.利用同学的影响
     没有反馈的预习是不完整的,也是没有效果的。选出预习认真的孩子,为他们盖上神圣的“大拇指”印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时我会让同桌针对每一项预习的要求互相检查,相互学习;有时我还会让预习出色的孩子来做小老师,请他传授预习的经验。
     3.凭借老师的魅力
     教师角色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在预习习惯的培养中,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每一次的预习作业,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完成,检查的时候,老师的书是摊在实物投影上的,每个孩子都看得清清楚楚。故意请学生来抽我读一段,或者记个生字等等,以身作则。当孩子在预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会走到他身边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当孩子产生懒惰心理,完不成预习要求时,我给“预习小队长”发本子,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孩子们预习的完成情况,满一个“正”就发一封表扬信,给孩子不断地激励和鼓舞。
     培养低年级学生预习习惯,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养成了最基础的良好习惯,更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