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机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低年级语文预习有效策略浅探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育广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9期 总第4324期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9期  下一期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来源:建湖县草堰口小学 作者:郭德才 发布日期:2011-10-18 16:41:18

     建湖县草堰口小学     郭德才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阅读教学,能使学生始终处于获取知识和接受训练的主体地位,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措施。为此,在课文阅读上抓住要点,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认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注重抓识字教学,正确掌握它们的音、形、义。具体做法是。
     1.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单纯的识字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必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识字。如在教象形字“口、耳、水”等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出示汉字,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引导学生灵活掌握多种识字方法。如猜谜语识字法:让学生在猜字谜中学习生字,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识字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创设多种趣味性的手段帮助学生识字,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轻松步入“识字乐园”,寓教于乐,不断提高识字效率,为阅读教学做好铺路石。
     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通过认读文字了解内容,理解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从中受到启迪,获得知识才是阅读的目的。因此,理解是关键,它是阅读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如第四册《母亲的恩情》一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学生读了之后,就很容易掌握了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所配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深化。认读是对阅读材料的信息的吸收,概括是对所得信息的再加工处理。当然,对小学生来说,要求不能太高,只要他们能在阅读中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结构层次,那么基本上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能够自己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对教材的具体内容的概括,从而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结论,而且从中领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力是人们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层次的活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训练培养的,是在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我的主要做法是。
     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一位小学生用“想”这个词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乍一听这个句子造得不好,可是,转而一想,这个句子表现了这个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我随即给这个孩子以鼓励。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机会,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的一面。如:师问:“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其实教师批评学生是不对的,是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狠狠打击。所以,善于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的言行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速成”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坚持不懈,不能抓抓停停,有始无终。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培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