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社区,引入作文“活水” 优化目标的四个原则 对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9期 总第4324期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9期  下一期
优化目标的四个原则
来源:靖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作者:陈炳宏 发布日期:2011-10-18 08:09:23

     靖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陈炳宏
     在调研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综合活动课程的设计中,初中和小学的活动目标区别不大,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活动目标基本雷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实验稿)》(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的是一种“普遍性取向”的课程目标,这一课程目标需要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以校本化、具体化处理。否则,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存在目标不落实,或目标表层化、目标重复等现象。笔者认为,优化目标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一、层次性原则
     课程目标层次性,是指“纲要→学校→年级→班级”的课程目标梯度。中小学要以学校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根据指导纲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类型分解、层次分析,建立校本化的课程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各年级、班级再次进行分解、规划。这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这是一个课程目标逐步分解落实的过程,使得教师们设计具体的主题活动目标有了重要依据。有了这样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目标,指导老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主题活动的目标设置就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参考标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指明了方向。
     二、具体性原则
     在查看教师活动方案时,经常发现许多目标的表述过于宽泛、笼统,比如“学会合作,增强调查分析、访问等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等。乍一看,这些目标很好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但是深究下去,这些目标,就是用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未必能够完全达成,何况在短短的一次活动里呢?难怪经常听到学生在总结交流阶段说:“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获得了书本上难以获得的东西。”如果你进一步追问学生:“究竟难以获得的东西是什么?”他们往往会无言以对。
     比如,我们要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把这一目标分解为:1.能够带着问题有目标有方向地查找书籍文献;2.知道查找书籍的基本步骤,能在众多的信息中分辨需要的信息;3.能够用一种以上的方法记录所需要的文献资料;4.能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生成新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把泛化的目标细化分解到不同年级、不同活动中去,目标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三、可操作性原则
     在中期指导课和成果展示课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活动目标只有少数学生能达成,还有的全班同学都无法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活动时空等因素,做到“以生为本”。
     例如,某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税收与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设计了这样一个目标:采访身边的税务局干部,了解税收的相关知识。试问,学生身边如果没有税务局工作人员呢?即使去税务局机关采访,也有交通安全、费用、学生参与率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降低学生的操作难度,可以这样设计:采访父母或者附近的商店、饭店、旅馆的负责人,了解纳税的相关知识,用文字或统计表等形式对近三年的纳税情况进行记载。可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很容易达成预设的活动目标。
     四、整体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它既包括认知层面的目标,也有过程与方法层面的目标,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在目标设计时,要保证学生在三个目标纬度都具体的目标要求。
     当然,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可以有所侧重。比如上述《税收与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我们不能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关于税收的知识层面,更不能像传统的学科教学那样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果学生不会采访、不会制作图表,一定要进行方法指导,规范学生的“采访”“制作”方法,增强他们的方法意识和方法规范。如果在方法指导上花费的时间较多,那么,本次活动中过程与方法层面的目标,就是重点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