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社区,引入作文“活水” 优化目标的四个原则 对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9期 总第4324期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9期  下一期
对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1-10-25 08:11:31

     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     李顺贵
     苏科版新教材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做了许多很好的改进。但是我在教学中还是遇到了许多教学障碍。下面把我在苏科版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和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物理与化学有些章节教学进度不衔接
     在第七章的原子与分子教学中,由于学生还不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尽管教学中花了很多时间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但学生仍然听得似懂非懂。我感觉这一章知识如果放到初三再学习,到时与化学教材同步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点。
     初中学生一般要到初三才能学习化学,他们对物质还很陌生。而在初三的熔化与凝固这节中,学到熔点与凝固点知识时提到了许多物质的熔点,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学生对相关相关物理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学生对物质状态的特点不了解,而认为烧开水时的白气就是水蒸气,由于知识所限,老师在纠正学生这些错误的认识时显得无计可施。而初中教材的特点和宗旨显然不可能去增加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等相关知识。只能说气体是人眼看不见的。可是遇到后面的碘蒸气时又能看到,又要给学生补充相关颜色的知识。这样不但没有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还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时间和季节不同造成教学困难
     如八年级第二章约是十月中旬的内容吧,教材的内容是想通过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去认识其它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规律。但实际上十月只有常见的液态水,冰只能通过用冰箱等冷冻才能得到,给教学带来麻烦。
在教材安排上本学科内有些知识安排超前让学生学习有障碍。如八年级第三章的平面镜的特点教学中平面镜的成像原因,由于学生还没学光的反射。教材就直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样对学生学习造成障碍,把本章的第五节内容调到平面镜的特点前面去学习可能会更好点。
     三、数学知识与物理教材不衔接造成学生学习障碍
     在进行“熔化和凝固”“观察水的沸腾”的教学时,其中有通过冰的熔化、水的沸腾两个实验数据作图象,从而较直观地建立熔点和沸腾概念。在教学中把实验完成后,由于学生对图象知识不了解,不会根据实验数据作图象。究其原因是学生还没有学习数学中的坐标系及图象知识。出于无奈,我在教学中只得专门用了约半节课时间简单介绍有关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后才匆匆完成了教学任务。结果学生仍然似懂非懂,在课后作业中出错率很高。
     四、在习题和知识扩展方面设置与现实脱节,给教学实施带来障碍
     新教材中每一节后面配有“WWW”,“苏科版”上册共有74个题目(不包括小题),属于活动类型(社会调查、课外实践活动、网上搜索等)的题目约50个,占总数的70%左右,很多探究性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无法完成,需要向课外延伸。但事实情况是,学生对寻找“瓶瓶罐罐”的“软”性作业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还有其它各个学科的作业要去完成,这种矛盾对于住宿的学生尤为突出。因此老师的讲解往往成了标准答案。
     另外与新课程配套的参考课程资源很少。教科书的配套素材光盘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可惜许多学校缺乏多媒体播放设备。即使有,许多物理教师也很难做到上课随用。大多数情况下,等到一个章节结束后,老师把这一章的有关素材集中起来让学生看一遍,增加学生对物理与生活联系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就是说,很难想用就用。
     我想在实践中能不能单独出一本与苏科教材配套的相关物理素材,让那些无法上网,或在农村地区无法到相关图书馆查阅的学生也能找到所需知识,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程度,不同地区的学生所需。
     当然新教材有其自身的优点,它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无味,探究式教学使物理课堂呈现变得生动而有趣。相信编者会根据一线老师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