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培养课外阅读能力 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导航 讲究评价艺术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9期 总第4324期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9期  下一期
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导航
来源:盱眙县五墩实验小学 作者:翟素萍 发布日期:2011-10-18 08:18:32

     盱眙县五墩实验小学     翟素萍
     日常教学中如何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现就此略谈一二。
     一、首先了解课外阅读的“方向”
     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比如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如果指导学生阅读有着古代史实和作者生平的书籍,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来教学,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也就跃然纸上,贯注于诗中的某种情感就能深撼着孩子们的心。
     再有我们的文章之所以语言精妙,源之积累。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课外阅读,博览群书,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
     二、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竖好“目标”
     首先课外阅读必须要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的文章,相信我们都不太愿意去读。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之乎者也”,我们也不应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郑渊洁的皮皮鲁、杨红樱的马小跳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趣”是孩子们对课外读物最先的选择。
     其次,孩子们的阅读要“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还有,孩子们的阅读要“适”,即合适。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我们不能拿“毒蘑菇”去喂饱我们的孩子。众所周知,诸如《童话大王》《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小学生周报》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均是孩子们爱吃的“零食”;诸如《上下五千年》《强国之路二十年》《中国澳门》《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等有思想性的书籍也是他们必吃的“精神食粮”。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所以书籍的选择不可不慎。
     三、指导孩子们把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读”即阅读,其方法有二:精读和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研。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然是一无所得。
     “思”即深思。“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摹仿和抄袭。因此,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
     “记”即摘记,就是对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以便今后查阅。可以指导学生专设文摘卡,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学会摘记的方法。
     四、定期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做好“检查”
     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我们要为孩子们做好阅读检查。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
目前,我们学校开展的写读书笔记活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在读了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后,可以摘记其中优美的词句,就自己确有所感的内容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时间长了,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表达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做好读书笔记的关键是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会使你受益终生。再如,几个同学还可自由组合成读书小组,充分发挥群体效应。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经常互相交流阅读内容和心得,对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大有好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