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品质 让美术与音乐共舞 让“读”为阅读教学“调味”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9期 总第4324期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9期  下一期
让“读”为阅读教学“调味”
来源:宿迁市宿豫区来龙中心小学 作者:叶浩 发布日期:2011-10-18 08:34:34

     宿迁市宿豫区来龙中心小学     叶浩
     阅读可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阅读过程是儿童的认知结构适应外部信息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或同化,或顺应,使儿童获取知识,增长才能,原有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也说明,阅读能力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阅读课应上成阅读训练课,而不是讲听课、问答课。
     针对我们的教学实际,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人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主动需求。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的兴趣。如教学《蜘蛛的网》一文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便发动学生,说:“你们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知识储备。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效。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抓住文眼“读”——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文眼阅读可以追溯其文章的主旨。教学时,我们可以从文题入手,让学生透过文题去想,既可以提问,也可以大胆地进行猜测。教师再及时地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斟词酌句“读”——品味语言,内化生成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通过一系列地理解、体会,学生既理解了词语,又内化、吸收了这些词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句式变换个说法,活跃大家的思维,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遵从实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的教师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还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提高呢?
     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明确难点在哪里,只要让上、中、下层学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的精力应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语文是母语,在语文的长河里流淌着的是生命的血液,奔腾着的是生命的回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以“读”为平台,欣赏生命的光彩;以“读”为给养,润泽生命的芬芳;以“读”为血液,圆润生命的光泽。就让“读”来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导航,让“读”来为阅读课堂调和出浓浓的语文味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