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动态生成,促进多种能力发展 关注课堂动态生成,促进多种能力发展 提倡“四寓”,让学生品味音乐的乐趣 谈高年级学生的作文训练
教育广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0期 总第4332期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0期  下一期
提倡“四寓”,让学生品味音乐的乐趣
来源:盱眙县三河实验小学 作者:常海燕 发布日期:2011-11-01 15:11:41

     大家知道,音乐的“乐”的另一个读音是“lè”,因此,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让孩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快乐呢?提倡“四寓”,让小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智能发展。下面,我就如何提倡“四寓”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寓学于玩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不让孩子玩耍,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应有的权利。“玩”音乐,就是让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听、去唱、去玩、去演、去创,在轻松的氛围中去发现、去感受、去创造、去表演、去陶冶。例如:学生在学习唱歌、舞蹈、乐器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节奏,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我让学生模仿钟表的声响“嘀嗒、嘀嗒”,就是×× ×× | ×× ×× |的节奏型;让学生用听诊器听心脏的声音“咚、咚、咚、咚”,就是× × | × × |的节奏型;让学生模仿“哒哒哒哒”的机枪声,实际上就是×××× ××××|×××× ××××|的节奏型。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这些形象化的节奏训练,就能调动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把枯燥、单调的音乐节奏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易学,从而让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兴趣,积极参与。
     二、寓学于乐
     “乐”是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的情绪越愉快,对所学内容也就越感兴趣,听课的注意力也就会集中起来。因此音乐课学唱歌的同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教学环节,比如:把全班分成几组,一组手拿三角铁,一组手拿铃鼓,一组手拿碰铃,一组手拿铃鼓,学生每人都拿着乐器敲打,从活动中得到体会,他们一边唱,一边打节奏,或请几个同学演唱,其余同学为其伴奏,还可以请有舞蹈特长的学生为其伴舞,这样,人人参与,兴致盎然,既学会了简单的乐器演奏,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了知识。
     三、寓学于创
     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进来,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激活音乐课堂教学,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呢?
     首先要设计好开头,要使开头幽默风趣,要能够设疑激趣。老师应注重每一次新课时的开讲,精心设计导语,设疑激趣,活跃思维。例如,教《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多媒体播放宁静夜空的画面,画面中有闭着眼的星星、月亮,也有打着瞌睡的小虫、小鸟,还有睡在摇篮里的小宝宝;背景音乐是舒伯特的《摇篮曲》,学生一进教室,立刻被这场景所吸引。我说:“小朋友们,请你们说说这幅画中画了些什么?”学生们都兴奋地举起了小手:“小星星睡着了,月亮姐姐也睡着了……”我用赞美的语气说:“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听,你们说的话都唱进歌里啦!”随后出示歌词并让学生听、唱,学生们个个欢欣雀跃,唱得特别认真。
这种教学氛围的创设,使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提高了学习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启动了向知识海洋遨游的风帆。
     四、寓学于演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生性好动。那么如何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呢?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让他们真正动起来,即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所学到的知识用简单的道具表演出来,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有趣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是寓学于演。
     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打击乐器,为了降低学习打击乐器的难度,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我选择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竹筷作为打击乐器。这是因为竹筷既能够表现出音的长短、强弱,还能表现不同的音色,而且携带方便。在音乐课中我利用竹筷为歌曲伴奏,同时与唱歌、表演、律动等音乐开展结合起来,使之形成良好的整体音响效果,既活跃了课堂,又培养了儿童初步表现音乐的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