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程资源,引领小学生大量阅读 整合课程资源,引领小学生大量阅读 重构课堂评价体系追寻有效教学真谛 小学数学教学中审题习惯的培养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0期 总第4332期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0期  下一期
整合课程资源,引领小学生大量阅读
来源:溧阳市实验小学 作者:管慧芬 发布日期:2011-11-01 15:19:00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那么,如何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展开:
     一、拓宽阅读视野,尊重阅读个性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宽广的阅读视野的基础上的,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我们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原本涌动着学生生命激情的阅读活动就像即将枯竭的河床,变得毫无生机。这种短视的功利主义阅读也与现代语文的特点极不相符。
     现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很少能跳出课本,超越课本。我认为,要进行个性化阅读,要拓宽阅读视野,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重点篇章的仔细朗读揣摩体味,激发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方法,更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勤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上网阅读信息,并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提高语文的素养。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增强教学的课程意识,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尤其要重视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更广的视野来把握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阅读。
     二、尊重学生选择,发展阅读个性
     如果学生都用同一种阅读材料,教师用同一种方式教学,自然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个性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根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强求统一。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面对丰富的阅读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是其兴趣的集中表现,而且与其自身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自我阅读的快乐,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三、优化教学方式,尊重阅读体验
     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面对文本,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与作者相当,二者均为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任何阅读都不能是“清白的阅读”,都必然加进读者自己的“前理解”,个性化阅读尤其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
     强调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新的教学观则强调师生对话互动。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摒弃满堂灌、一言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阅读的意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阅读活动。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进行游戏表演,调动多种感官,全放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意蕴,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再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自由而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就是要使选择的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身心年龄,阅读材料中的世界要与儿童的心理世界相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蹲下身来,要以儿童的视角去关注生活,关注世界,倾听儿童的心声,为儿童的个性化阅读挖掘丰富的阅读资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