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程资源,引领小学生大量阅读 整合课程资源,引领小学生大量阅读 重构课堂评价体系追寻有效教学真谛 小学数学教学中审题习惯的培养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0期 总第4332期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0期  下一期
小学数学教学中审题习惯的培养
来源:如东县岔河镇古坝小学 作者:严九涛 发布日期:2011-11-01 15:21:19

     认真审题,既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审题准确了,正确地理解了题意,才能开始作答。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审题方法,要让学生体验审题关键,感受审题的重要性,从而有效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
     一是认真指读。拿到题目后,首先是要把题目读通、读懂。刚开始学读题时,可要求用手指或笔尖指着题目的字词一个一个读过去,不添、不漏、读通顺。第一遍是一个信息梳理的过程,而要内化理解,则需再读上一遍。
     二是圈出关键字词。“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第二遍时,要用笔圈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甚至可以在下面做一些批注。关键字词的圈划,是将关键信息的再呈现,有利于学生对题意的真正理解,感受题目结构。
     三是适当摘录条件。对于复杂的题目要根据需要将题目的条件进行分类,从而更容易找到数学模型,理解解题思路。摘录条件的呈现与梳理,能更好地明确解题的思路过程。
     四是多画草图。画草图可以将数学问题图示化、直观化,让复杂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甚至有些规律类题目能通过画图直接发现答案。
     其次,要引导学生体验审题方法的运用。
审题习惯的养成不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与劝说,而应该有一个“自我否定后再认识”的过程体验,让学生具体认识自己审题情况后反思。
     一是体验读懂题目的真义。
     学生对事件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但没有明确的数量关系结构上的认识,也就不能说出题目的大体意思。学生想当然地去臆想题目的意思,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做题,做出的结果是否准确只能是碰运气。这就需要反向体验,感受什么样的情况才是真正读懂题目了。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迫使他们在读题时真正理解题目,并在脑中形成短暂记忆,学生审题投入度渐渐提高。
     二是体验关注细节方法。
     要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中的细节,要在每堂课练习中体验如何关注题目细节。让学生体验细节的练习可以以题组形式出现,也可以单独出现。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反习惯”性,要能扭转学生审题的惯性思维。此外,题目的单位不统一,题目的条件或问题改变的题组等,也是训练学生审题能力,让其体验关注细节的好载体。
     三是体验审题的全面性。
     学生在一类题目练习到一定程度后,会习惯性的只看题目的前一部分就按经验开始做题;做题组时,也习惯于只是看前面的题目先做,而不是先全部审好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张试卷中一共10道题目,老师要求在5分钟之内完成。试卷中设了一个“陷阱”,第一题是要求学生“认真看完全部题目再做”,最后一题要求“读完以上各题,只做第二题”。结果除了极少数学生以外,全都掉进了“陷阱”里,做了不用做的题目。结果公布出来后,学生纷纷说上当了,上了自己的当。这就让学生都感受到了全面审题的重要性。另外,全面审题也指考虑要全面,符合实际情况。
     最后,要持之以恒地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应从每一堂课开始,从每一次审题开始。初始阶段可以固化审题的步骤,做出定量定性的要求。要让学生体验认真审题的成功,愿意认真审题。成功产生兴趣,兴趣产生动力。有时哪怕是普通题目,只要打上思考题标签,学生看也不看就说不会做。其实这是害怕审题,不愿审题的表现。如果能适当的鼓励引导,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审题,理清题目的本意,让学生感受到认真审题就能弄清题意,就会做。让学生体验审题的成功乐趣,必能巩固其认真审题的习惯与信心。
     另外,对于因审题不清而做错的题目,可让学生自己汇编成错题集。这样可以时时反思提醒,尽可能少的再犯同样的错误。
     数学学科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牵涉方方面面。但可以肯定的是,审题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思维得以发展和解题能力得以展现的前提。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必须任务。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