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小班化教学走内涵发展之路 把《新课标》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上 课改是一门扬弃的艺术
课改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0期 总第4332期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0期  下一期
实施小班化教学走内涵发展之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1-11-01 15:23:00

     ———淮安市三堡中学“小班化”开放教学模式回眸与展望淮安市三堡中学刘万鹏陶汉庆
     针对学生数逐步减少的情况,借鉴其它省市小班化教育取得的经验,我校在去年七年级尝试推行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学年的精心准备和速成介入,初步探索出一套小班化教育的管理运行机制。今年,我们全校推行了“小班化”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首先,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小班化教学有土壤。
     1.改变师生座位方式,变单一教室为“2+1”师生混合学习办公室,为所有学生配备了新桌凳,为每一个小组配备了一块小黑板,并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排列学桌凳,不仅扩大了课堂互动的空间,而且还成了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共同探究的平台。
     2.为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对学生操行、学业水平实行跟踪管理。
     3.成立三堡中学“河畔文学社”,创设《河畔文学》专刊,开辟小班化教育宣传专栏,记录小班化教学研究中的点点滴滴,努力形成小班化特色教育氛围。
     4.打造校园精品文化,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增添楼道、走廊展板,各班级定期进行学生作品展、才艺展示板等。各个班级制定了自己的班级口号,上课时师生问候后齐呼:“我自信,我快乐,我的课堂,我做主”。这一举措有效促进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
     5.我们坚持每班30人,分成5组,每组人数在6人,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堂研讨和展示、点评,每一个小组在课堂上是学习小组,在活动中是合作小组,成员搭配要讲究平均的原则,便于考核。
     其次,翔实的活动计划,使小班化实验有目标。
     1.召开“小班化”教育座谈会,思考“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习评价、师资培训、教师配备、办学标准和教育经费,进一步深化对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方向,突出关键环节,分层责任落实,全面推进小班化教育实验。
     2.召开小班化专题研讨会,出台小班化教育课题方案和学期实施工作意见讨论稿,邀请专家与教师积极参与讨论,针对方案提出改进意见。
     3通过组织教师参观、考察、讲座、听课、说课、议课、反思、研讨以及与课题顾问专家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让教师及时了解小班化教育的备课、上课、小组活动、批改作业、学生工作和班集体建设等方面的前沿理论,掌握相关的实践经验,从而能够胜任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实验任务。
最后,细致的管理流程,使教学管理达到高效。
     1.在备课管理上,要求教师备清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过程,要备到每一个学生,突出备方法,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作好教学工具的准备。
     2.在上课过程管理上,小班上课实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强调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学生座位排列形式,使座位的排列富于变化,有利于教学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同时我们还采用了“三三六”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即三种课型、三个环节、六个步骤。要求坚持“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预习、研究、思考的环节,不同课型的时间按照新授课“5+30+10”、练习课“30+10+5”和复习课“10+30+5”的课堂教学模式,落实“知识回顾、目标揭示、基础学习、展示提升、巩固归纳、达标测评”的六个步骤。这样,有的放矢,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强化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在练习管理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分层出题;练习时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采用多种批改方式,以教师面批为主,进行个别指导。
     4.在课外辅导管理上,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辅导,除了知识内容的辅导外,还要辅导学习方法等。
     这是我们的探索,也是我们走“三堡特色”的小班化教育内涵发展之路的一点体会。我们知道:不论是课堂模式的改变,还是教学特征的体现,都需要在规范中生成,在实践中检验。只要扎扎实实地去推动、去实践,小班化教学改革一定会在农村教育的领地里生根、发芽。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