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小班化教学走内涵发展之路 把《新课标》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上 课改是一门扬弃的艺术
课改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0期 总第4332期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0期  下一期
课改是一门扬弃的艺术
来源:靖江市季市中心小学 作者:季云锋 发布日期:2011-11-01 15:31:00

     课改到今天,已经走过了近十个年头,从学习到实践,从实践到现在的不断反思,在一线工作的我,总有着许多特殊的境遇和想法。前不久,有幸参加了省级的一次有关语文课改的学习交流研讨活动,亲耳聆听了朱家珑等先生的言传,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一、传统与创新的交炽 
     记得刚开始课改时,我们的课堂百相众生,孩子们在课堂上唱着歌儿跳着舞,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的仪器纷至踏来,仿佛没有这些就不是课改。课堂是热闹了,孩子们学得怎么样呢?
     语文课,还是得让孩子静静地读书,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累,不读怎么行呢?语文课,还是应让老师用白白的粉笔在黑黑的黑板上写上脉络清晰的板书。我并不是想排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等方面有其它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也有弱势。它完全依靠于我们的前期准备,灵活性较差,无法随堂记录师生互动交流建构的知识结构。而我们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这方面却可以发挥很大的优势。所以应辨证看待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的关系,我们要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使他们互补于课堂,从而引导教学走向探究。 
     你能说一节带有多媒体的课就算课改了?你能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课就没有课改?这些传统的东西,它的存在本身就与是否违背课改精神无关。课改体现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以是否使用某个工具而来下判断,有时它可能更有利于课改,不可否认:板书依然是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回忆和识记知识重点的主要手段。 
     二、老师,你的地位仍然是那样的重要 
     有这样一种说法:课改了,课堂中老师该退位了。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我们得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还孩子们的主体地位。但老师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朋友本科论文答辩时,导师问了个问题:你怎样看待课改中教师的地位。我给出的意见是,老师的地位很重要,仍然可以称为核心!这种作用让我想到了一个职业——导游。我们得像导游一样把孩子们引入“胜境”,自由观赏,但当孩子们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我们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应恰到好处地出面做精彩解说。讲解一篇文章像引导孩子们做一次畅快的旅游,使孩子们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境界得到升华。 
     另外,我们的讲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那样,在学生的思路出现疑难而不能自行解决的时候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这样的讲就是“点拨”,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本,备学生,备语言。因此,我们该坚持的教学方法还是要坚持使用,且一定要用得精、用得妙。当然,方法要多元而不能单一。
     三、适当的“填鸭”,仍然需要 
     自从课改以来,以“填鸭式”为代表“老师讲、孩子们听”的接受性教育成了罪大恶极的“阶级敌人”,仿佛有了它就不是课改,要课改就容不了它。
课改所崇尚的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是:有效的、高品质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便成了课改中学习方法的代表。代表探究学习的方法就应运而生: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等。但我想,不管是什么学习方式,重要的都是能够让孩子们有高度的情感投入,能让孩子们不断地反思,而在我们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是:孩子们不可能通过自己探究性学习,完全得到课本所要求的、我们所期望的结果。要知道很多东西是需要生活经验或者要经过岁月沉淀后才能深刻理解的,但我们至少要给孩子一个哪怕是表象的记忆,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去讲,适时地去讲——哪怕是“填鸭式”地讲。这样更能引发孩子们的反思,让孩子们比较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要完成的目标,为充分理解提供一定的可能性,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 
     因此要课改就必须要继承。新课改是要将教学改得更加符合教育规律,而坚决抛弃那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合时代要求的东西,而不是对原来的东西一律抹杀掉。所以说课改更是一门扬弃的艺术。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