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敦学笃教 关注精美广告提升语文素养 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我见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0期 总第4332期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0期  下一期
见贤思齐敦学笃教
来源:如东县曹埠镇惕安中学 作者:朱亚梅 发布日期:2011-11-01 15:32:59

     今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农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我如同经历了一场思想与认识上的洗礼,我明白了要真正成为一名语文骨干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我认为最为关键的有以下四方面。
     一、潜心解读文本
     首先,语文教学是创造性活动,理解文本就是重新认识并重新建构意义。理解文本的目的是为了充实、提高理解者自己的精神,因为共同的人性可以使语文教师与文本的作者彼此沟通和理解,与古今中外大师对话,在无止境的理解中丰富和拓展自己。所以,语文老师唯有在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基础上的文本解读,方能逐步实现自我构建,不断开拓阅读视野,不断丰富精神世界。
     其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是桥梁,是使者,文本解读的终极目标不是教师的理解,而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所以语文老师在阅读文本时必须做到换位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考虑学生的文本研读方是有生命的研读。
     总之,解读文本是语文老师必备的素养,语文老师只有在“潜心会文”中方能做到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从而真正处理好“教什么”与“怎样教”的问题。
     二、打造有智慧的课堂
     课堂是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智慧的场所,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感觉到学生启而不发,其问题不是学生没有智慧,而是教师没有智慧地组织教学。
     听了教育学博士程稀教授的讲座《阅读教学的对话策略》,我颇有启发:教学对话的策略有三:曲问、逆问、追问。曲问、逆问一定有追问,因为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展示,追问是锻造学生思维的手段,追问更是语文教学的艺术。
     这次培训我有幸听到全国语文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徐杰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与徐老师合作的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如此前提下,徐老师将重心调整到“读课文”(读出童话味)和“评课文”(用术语点评课文)这两大板块上,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阅读中感受“童话如此美丽”,在结合“交代背景”“想象”“巧合”等术语点评中升华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心里。
     三、让课堂富有语文味
     高级教师胡健校长执教《散步》这篇课文时,先播放视频《常回家看看》,一下子使课堂充满浓浓的亲情味,随后聊家常式地和孩子们谈谈家人的休闲方式以及分歧的解决途径,在帮助孩子们消除紧张之余,调动了孩子们的生活积累,并渐行渐入文本,于品读中感受质朴深沉的语言。尤其是最后在聆听胡健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席慕容的《严父》以及一组图片的欣赏时,我发现孩子们动容了,而我更是在感动之余心灵产生震颤:亲情不仅是亲人之间的血浓于水,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大爱!
     孩子们在胡老师的引导下调动生活积累,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文本,产生对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的认同与赞赏,同时发展了思维和鉴赏能力。长期沐浴于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培养不出高尚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人?
     四、广泛地阅读
     阅读量小、阅读面窄是当前农村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瓶颈,而语文老师的阅读积累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意义何其重大:语文老师如能有深厚的阅读沉淀,并将其文化素养外显于学生,学生们自然会在对洋溢着文化气息的老师敬仰之余,将兴趣由“快餐式”休闲转向经典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教育理论是其成长的滋养,而我也应该努力“成为一朵攀援的凌霄花——将汲取理论滋养与扎根实践土壤结合起来”。
     “教师”不仅是工作,更是责任,“居安思危,枕戈待旦”,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理论素养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语文老师而言,更是责无旁贷。六天的学习让我终身受益,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操作,我都将学以致用,从而不断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打造“良善的课堂”(良,即有效性;善,即有启发性),让我的学生由衷地说一句:“我喜欢语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