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敦学笃教 关注精美广告提升语文素养 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我见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0期 总第4332期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0期  下一期
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我见
来源: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作者:窦林 发布日期:2011-11-01 15:35:04

     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会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根据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即时“生成”的弹性过程。
     一、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些数学知识、概念、公式推导比较抽象,教师如果直接传授给学生,一方面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造成“消化不良”,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产生思维惰性,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鉴于这种情况,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制学具,通过观察思考,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信息,猜想出有价值的数学结论,实现思维的再创造过程。
     [案例一]: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对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讨论,我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三种卡通动物(米老鼠、唐老鸭、斑点狗)驾驶着不同车轮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不同情景,让学生观察、体会,从笑声中了解其中的道理。原来圆形车轮平稳的原因是: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是半径的长度,并将行驶的轨迹连起来是一条直线。
     二、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强调思维内容和思维成果应与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不同,甚至相反,其思维目标事先不能确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案例二]:在教学六下第六单元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中,学生在试做练习十四第2题“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中的第3小题(如图1)。

     
     巡视时,我发现了这样的一种想法:将涂色部分正方形旋转,正好填补9格,所以答案是■。在交流时,我让这些学生一边说,我则用一张正方形纸在投影的幕布上演示,一部分学生给予了认可,可也有几个学生坐在座位上大声喊起来了,“ 错了,错了,老师这样旋转不对,涂色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斜边比直角边长,怎么可能正好旋转成9格呢,应该比9格还要多一些。”顺着这个插曲,我追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有的学生说:可以把涂色部分这样分割(如图2),再把涂色部分分别移到空白处,形成9格加右上角的一格,一共是10格,10格占16格的■;也有的说不平移也行,可以这样想(如图3),先看涂色中间有4格,把这4格看成去掉,这样剩余的12格可以分为4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涂色与空白各一半,所以此时的涂色部分用12÷2=6(格),再加上前面的4格一共也是10格,所以涂色部分用■表示。听了这些想法,大家都觉得用割补法既区分了正误,也强化了理解,可一个女生说:“我们还可以换个思路,不看涂色部分而直接看空白部分,空白部分是4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6格,16-6=10(格),所以涂色部分用■表示。”
     三、注重直觉思维的顿悟
     直觉思维跟逻辑思维不同,它是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通常表现为:提出一些不完全正确的猜想,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或者设想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构思以前出现的一些新奇现象等。所以广大数学教师要耐心地对学生思维成果进行因势利导,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发展为逻辑思维。
     [案例三]: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圆锥的体积会和哪种立体图形有联系,如何计算?有一个叫朱晓文的女孩子说,圆锥与圆柱从外形上看有许多相似之处,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圆柱有关。我没有及时下结论,而是板出了“朱晓文猜想”这一命题,接着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争论后,我们先利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进行了盛水实验。通过实验的演示、观察,得出结论,从而验证了“朱晓文猜想”,也弥补了其不足。学生也明确了图形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可以进行适当的转化,提出猜想,进行探索、实验,形成结论。
     从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后又产生新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关注并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不仅能够了解学生思维的本质,更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