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阅读教学习惯的培养 大胆改革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乐园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0期 总第4332期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0期  下一期
低年级阅读教学习惯的培养
来源: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 作者:兰爱芹 发布日期:2011-11-01 15:44:24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且喜欢语文课,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面对那些还刚刚处于玩耍、游戏状态的低年级小学生,该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课内创设情境,激趣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想读”,在情境中师生一起朗读、表演,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如教学《小鹰学飞》一课指导朗读对话时,笔者戴上老鹰头饰扮演老鹰,全班同学扮演小鹰,笔者叙述故事:“小鹰天天缠着妈妈要学飞,鹰妈妈没办法只好答应带着可爱的小鹰学飞。瞧,鹰妈妈带着小鹰来了。”笔者一边伸开双臂摆动着双手(学飞的样子)一边说:“来吧,孩子!跟紧我,向上飞吧!”学生听了渐渐地进入了角色,赶紧伸开双臂摆动着双手,跟着笔者一起做飞的动作。笔者接着叙述:“飞呀飞,他们飞到了一棵大树的上空。”学生们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如果觉得学生高兴的语气还不够,就引导说:“我没听出高兴的语气,哪只小鹰再来读一读?”当几个学生读出高兴的语气后,笔者摇摇头说:“飞的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学生听笔者这么一说,只好再伸开双臂摆动着双手继续学飞……学生进入情境后,完全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剩下的两次对话不用再引导,就能读得津津有味。
     二、课外广泛引导,养成习惯
     当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不能适应社会和学校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时,就会引起学生新的阅读需要。这种需要,绝不是仅仅通过在课堂上激发阅读兴趣所能达到的;事实上,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多的是在平时的阅读实践中形成的。
     1.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一年级孩子原有的知识面窄,因此阅读习惯的养成,开始的时候更多的是依赖外来力量的引导,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阅读的需要。
     故事诱“读”。这种方法就是通过课文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并及时地和同学进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榜样激“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很注意利用教材资源,经常向学生介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革命领袖、科学家等的成材之道。
     教师引“读”。一年级学生自我的选择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可以不失时机跟孩子们一块儿阅读一部好书的开头,引起他们的兴趣。
     2.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教师应该选择那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笔者主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如童话、寓言、儿歌、古诗等浅显易懂的文学作品。引导的主要方法是以课堂为媒介,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中那些能够充当课内外知识的衔接点来引出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只是打开了一个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它并不是阅读的全部,以此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还要有计划地、经常性地组织故事会、古诗背诵比赛,检查课外阅读效果,以此来巩固学生阅读的兴趣。
     3.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就该注重阅读的积累,时间久了,不会作诗也会诵。
     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高峰,古诗背诵是很重要的一个积累板块,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笔者让学生准备了一本《摘抄本》,把上述的一些积累材料都记到这个本子里,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写,并定期检查,比一比谁摘的好词好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记到自己的脑子里。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学功底。
     一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都需要耐心和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