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阅读教学习惯的培养 大胆改革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乐园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0期 总第4332期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0期  下一期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乐园
来源:宿迁市宿豫区来龙中心小学 作者:叶浩 发布日期:2011-11-01 15:46:49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创造者、探索者。”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应该把学习的机会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乐园。
     一、质疑问难,引发互动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育学家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主要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也就失去了互动的前提。教学设计中,必须引导学生去大胆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例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我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课文中的关键词是什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这次特殊的葬礼?这次葬礼特殊在哪里?通过这种设问,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模仿着提问,学会思考,激活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小组合作,生生互动
     著名教育家张伯伶说过,我们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动态的信息交流,乃至思想、情感的交流,是用互相讨论,互相切磋的方式进行的。生生互动时每个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宽容的,彼此之间是相互信任的。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特别容易激活思维。
     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时,我让学生找自己的伙伴分组互读第1~3自然段,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再交流感受。学生顿时精神十足,纷纷找自己的同学抑扬顿挫地读了起来,他们有时激情高昂,有时沉默思索,更有读得好时,其他成员都情不自禁地拍起了手。接着,我组织开展了一个小小的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会上,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异常热烈。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补充,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进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
     三、创设情境,人境互动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当我把儿童带入有意创设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时,我发现学生个个情绪热烈,带着情感色彩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动机。”《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时明确指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学习,课堂学习就会变得生动活泼。
     教学《鸟语》一课,在揭示课题以后,我播放了这样一些影像:春天来了,百花盛开,鸟儿们或站在枝头,或飞翔于树丛中,尽情地鸣叫着。同学们听着悦耳的鸟叫声,看着活泼可爱的鸟儿,顿时沉浸到了鸟的世界。这时,我趁机提问:“看着这些可爱的鸟儿,你想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于是一个个小手迫不及待地举了起来,“我也想变成一只鸟儿,快乐地飞翔!”“我想和鸟儿做好朋友!”“打鸟的人们,请放下你们的枪吧,还我们一个和谐的世界!”他们这些真诚的话语让我感触颇深:孩子的心灵多么纯真,孩子的感受多么善良,孩子的心灵世界多么丰富!
     四、动态生成,让课堂建构更丰富
     “动态生成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较新的理念,它的基本内容是:教学过程必须在互动中生成,必须焕发出师生的活力。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现在觉得叶欣死得有点不值。因为她本来可以不牺牲的,是她没有处理好工作,如果她没有牺牲的话,现在还能做出更大的贡献。”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我并没有抛弃,而是巧妙地把这个“意外”抛给了大家。
     课堂不该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是师生双方交流、互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平等交流的权利,在生生互动中激活思维,在师生互动中转换角色,在群体活动中深入探究大胆质疑,让语文课堂回归自己的本原——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真诚沟通。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