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阅读教学习惯的培养 大胆改革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乐园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0期 总第4332期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0期  下一期
大胆改革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来源:金坛市社头中学 作者:王芳 发布日期:2011-11-01 15:45:46

     新制定的物理教学课程标准明确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它打破了旧有的物理教学常规,也是转变物理教学观念,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有力措施。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分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一、教学设计注重趣味性,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产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就是兴趣,它也是获取新知的起点,是学习的原动力。新教材版面新颖,增加了许多生动逼真的图画,尤其是新教材运用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趣味性很强的题目,特别是低年级的一些游戏,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大胆创新。
     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在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思考和理解,而不在于学得多深多难。从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一些新知识。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即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主。
     二、重视学生的发展,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新教材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改革教学模式,体现“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新教材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大自然,亲自实践,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物理知识就在身边,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四、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
     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在综合科学课程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的新课程,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设计一些可观性较强的有趣的实验来配合所授知识,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中进行磨合,从而较好地完成对新知识的掌握,进而内化、升华所学知识。
     五、采用逆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逆向思维是一种从相反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够迅速地转换到另一思路,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许多重大的发明都运用了逆向思维,如:法拉第在“电生磁”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萌发了“磁是否能生电”的想法,并持之以恒地去探索,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对今天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从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打开学生学习物理的创新之门,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创新潜能,还要提高教师自己的创新能力。所谓“名师出高徒”,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的支持,没有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对物理教学活动的开放性设计,仍用简单的单向灌输的模式进行教学,实在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