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盈活力与智慧 让语文课堂充盈活力与智慧 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感观联动轻松背诵
教育广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1期 总第4340期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1期  下一期
让语文课堂充盈活力与智慧
来源: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作者:杨清清 发布日期:2011-11-15 08:46:47

     目前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似乎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时尚,但我们无法回避一个现实:资源开发的滞后性和统整性的薄弱,加上整合理念、资源技术等与师资层次水平间的矛盾,导致语文课堂并没能真正依托这一支撑而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教材电子化则打破了传统的教材观念,它集声、像、形、色于一体,在大语文的教学观指导下实现了教材原有文本从深度、广度上,得到充实、拓展、完善,实现了超文本与文本的统一,体现了结构的开放性与信息的多元化,为智慧性语文课堂的打造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平台。
     一、开辟情趣性场景,点燃智慧的火花——让课堂亮起来
     电子教材的资源信息均是来自一线教师的智慧选择与积累,每段文字、每个声音、每段视频均是一线教师的智慧承载,教师不再以“知识为中心”忠实地传递文本内容,而是因材、因人需要,对各类文本与超文本信息进行了大胆地重组,以“情”为基调,以合、分、合为主要构建策略,将各教学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元、立体、感人的教学情境。它蕴涵着至深的情趣,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白。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凭借电子教材的优势:让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语言开辟情趣性的场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语文课堂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
     二、搭建探究性平台,唤起生命的智慧——让课堂活起来
     人是万物之灵,与生俱来就有探究、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电子教材以网页的形式块状呈现内容,每篇课文似乎均可看作一个专题学习网站,每个资源都有相对独立性,有利于非线性或块状学习的设计。
     依托电子教材的网络化学习洋溢的探究氛围,除了自我、小组成员展开探究,还可以“呼唤”其他同道中人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共享研究内容。由于电子教材简便易用,让每个老师、每位学生心动,自主、合作学习已不再流于形式,探究学习也不再是蜻蜓点水,真正使现代教育技术落在平实处,走进了“百姓家”。
     三、架构协作交流平台,闪动生命的灵性——让课堂火起来
     电子教材则以其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给师生的互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最大限度地支持了个性化教学。它的介入,使传统课堂单一的师生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人机对话三位一体的立体交流,无论是小组合作中口头交流,还是在网络中的异时、异地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同时开发了学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潜能。作诗、编故事、配题……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此点燃,无限的创造力在汩汩涌动。
     四、构建适时开放性系统,彰显智慧的个性——让课堂大起来
     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个性发展需求。这就决定着资源信息也有着个性的特点。面对这个问题,电子教材该怎么样满足不同对象的要求呢?电子教材的开放性则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应树立科学的教材发展观,建立“运用即创建,创建即运用”的发展理念,以重组为基点,遵循课程标准,按照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后台根据学生以及自己的个性需要,适时添加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大胆地挑战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增删、归并处理,做到教材常教常新。只有不断地对电子教材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情感化的再加工,才能使我们的学与教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有效,使自己的课堂更有个性,让自己的学生更有智慧。
     因此我们要不断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真正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最终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电子教材只是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中介,我们只有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大胆超越,灵活使用,我们的电子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不断地走向智慧的殿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