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盈活力与智慧 让语文课堂充盈活力与智慧 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感观联动轻松背诵
教育广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1期 总第4340期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1期  下一期
感观联动轻松背诵
来源:扬中市实验小学 作者:薛咏琴 吴冬霞 发布日期:2011-11-15 08:49:58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语段要求学生背诵,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背诵的任务安排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忽略了方法的指导。学生死记硬背,高耗低效。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背诵呢?
     一、眼看
     看插图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配有精美形象的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背诵。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凭借插图,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我先让学生有序地观察文中插图,从图上感知天空的一碧如洗,晚霞的绮丽,小河的清澈见底和原野上丰收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借图背诵。直观形象的提示,让学生背诵不感到困难。
     看课件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优势,自己动手制作与课文内容相配合的课件或从网上下载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图片,加强情境记忆,以达到花时少、理解深、记得牢的效果。如在指导学生背诵《黄山奇松》时,播放不同角度看到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形象,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边看边背,可说是一种享受。
     二、耳听
     听音乐背   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和情节变化选配一段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乐感中练习背诵,不仅能在情境中快速记忆,还是一种美的熏陶。记得在教《二泉映月》时,指导学生背诵时播放《二泉映月》,学生听着旋律的变化(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起伏),感受着课文描述的情境,轻松地吟诵。
     听老师范背   在作文教学中,提倡老师写“下水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倡导教师“示范背”。教师如果先于学生背诵,在要求学生背诵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一遍,既可以对学生起到行为上的示范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三、心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的意境都很美,教学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仿佛自己就身在其中,与文中的事物融合在一起,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样背诵课文省时又省力。如教学《荷花》时我就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想象自己就是小作者,清早去公园,闻到荷花的清香,来到池边看到了满池各种姿态的荷花,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随风舞蹈,与蜻蜓、小鱼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四、手动
     动手列提纲   对于教材中篇幅长、结构明显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动手编列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如《灰椋鸟》一课要求背诵3~5自然段,篇幅比较长,为了指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背诵,我指导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份提纲:第三段,静得出奇——翘首遥望;第四段,大部队归林——先到的鸟——后到的鸟;第五段,鸟儿翩翩起舞——百鸟争鸣——作者的联想。有了这样一份提纲,就好比打好了绘画的轮廓,又何愁学生记不住呢?
     动手填空   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长句子或一些逻辑关系比较严密的关联词,学生可能不会一下子记住。教学中,可提示学生将要背诵的段落自己设计成按课文内容填空的形式,进行书面的填充练习。学生会在练习中很快地记住要背的内容。
     五、口述
     复述也是练习背诵的一种好方法。在师生共同研究一段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要背的内容口述几遍,及时再现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记忆,为原文背诵进一步创造条件。具体的步骤可以这样安排:先简要地按原文顺序说情文章的段落层次,再详细地说清主要内容,要求能把原文中的重点词句说出来,说得正确流利。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说”不是背诵以后的说,只是为背诵做准备,是准背诵阶段。
     总之,在背诵过程中,教师重视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眼、耳、心、手、口并用,做到眼看、耳听、心想、手动、口述,使背诵过程成为多种感官联合活动的过程,学生就能灵活记忆文章,把文章记得灵活,就能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