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教师自我成长的必修课 立足“小班化”教学模式探索“六步导学”高效课堂之路 低年级识字扫描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1期 总第4340期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1期  下一期
低年级识字扫描
来源:响水县双港镇小南小学 作者:高明 发布日期:2011-11-15 14:21:26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识字量大又枯燥无味,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方法是重复书写,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低年级语文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我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如下:
     一、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1. 猜字谜记字形。在识字教学中,原原本本把字摆出来,学生没有多大的兴趣,而采用猜字谜游戏就不一样了。老师先给出谜面,让学生尝试写出字型。
     2. 做游戏。游戏的形式很多,我们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
     3. 编故事巧记字形。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曾说过:汉字是一个爱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很多学者也通过研究证明,儿童在小学前三年的学习能力比后三年强得多。
     4. 竞赛法。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把各种练习寓于竞赛之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
     5. 添笔画游戏。给汉字加一笔或减一笔,都会出现不同的字。搞好这个游戏,能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日”加一笔可以变成几个字?(日、旦、白、旧、等。)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 
     “汉字宫”“火星娃学汉字”等等软件,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不无道理,图文并茂的动画是孩子的最爱。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三、给字配“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简笔画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而且内蕴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
     四、 激发无意注意,轻松识字
     兴趣是学习之师。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发展和做事没耐性这一特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应用以下几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
     1.借助色彩。课堂上我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汉字的不同点,通过鲜明的对比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汉字“睬、踩”时,将两个字的偏旁“目、足”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便强化学生对汉字“睬、踩”的记忆。
     2.借助电教媒体剪辑、组合。如教形近字“晴、睛、精”时,我利用幻灯,将这些字编旁进行变换组合。幻灯的变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了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记忆。
     3.借助动作、实验演示。如识记“灭”字时,先用火柴点燃一个纸团,然后用一小铁板向下一压,火就灭了。这样通过动作实验演示,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记住了生字的字形,而且了解了其义。 
     总之,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当我们不再以长者自居,俯下身来,与孩子们共同学习探索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广阔,潜能无边。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便能改变学生“苦学”“厌学”的现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汉字,在学习中体会乐趣,从而达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境界,而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