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教师自我成长的必修课 立足“小班化”教学模式探索“六步导学”高效课堂之路 低年级识字扫描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1期 总第4340期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1期  下一期
立足“小班化”教学模式探索“六步导学”高效课堂之路
来源:淮安市三堡中学 作者:刘万鹏 发布日期:2011-11-15 14:23:39

     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高消耗、低效益的现实状况和初一生源急剧萎缩的实际形势,2010年秋季开学时分,我校将初一定为“小班化”试点年级,每班三十二人,每四人一小组,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教师分层次教育教学。继而专门成立“小班化”“六步导学法”教育教学研究室,具体实施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就“学生怎样学,教师怎样导”的学法和导法才能达到最优化组合。
     学法与导法优化组合的重点、出发点都应放在学生的“学”字上。教师的“导”应服务于学生的“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学法。所谓“导”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教材具体内容的需要,有步骤地加以启发和诱导,把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作为“导”的主线并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变教为学,会导会学,善导善学,这是导法与学法优化组合的最佳境界,由“变”到“会”再到“善”,教学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内外的教与学的全过程活动之中。
     教师的“导”除了学生自主预习外,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因师生互动而精彩;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得到提升。教师是高效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高效课堂的参与合作者,学生要在课堂上主动讲、善于说、勇于演,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高效课堂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导学式”优化组合还体现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掌握六大类型课堂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它的具体做法是:1.明确学习目标;2.基础性学习;3.合作交流学习;4.析疑解难学习;5.达标检测学习;6.拓展性学习。
     为了达到优化组合导法与学法的最佳效果,教者还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教师根据教材和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具体表现在备课时着重设计教法,同时将部分意图渗透到学生的预习中,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则根据课文和教师提出的预习要求选择恰当的学法,进行预习活动。在学生先学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学案中的预习题、课文提示、注释等材料,并调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集中在中差生身上。进入合作交流探究阶段,导法与学法经过碰撞与缓冲后,实施以教学,使教师导法变为学生的学法,变成学生会学善学,最后教师要归纳小结,伺机提问质疑,课堂练习检测。
     经过信息反馈,教师随时把握好“方向盘”,控制课堂学习活动情况,适时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动机等,要求学生做到“四到”:即口到、眼到、手到、心到。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探究是教师点拨的基础,教师的点拔是学生探究的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举一与反三的关系,“举”就是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力求做到“举一”具有方向性、代表性、前瞻性,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究。“反三”就学生而言的,要求学生既要有“反三”的追求,又要有恰当的思维表现,要对教师的“举一”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把这过程化成自觉主动的内在学习过程。
     “小班化”开放式教学模式加上“六步导学法”的有机运用形成了高效课堂,减少了不必要的盲目劳动,节约时间,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听说读想写等综合训练,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这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表面上看好似“放羊式”的,但“放”中有序,学生个个有事做,人人能开口。课堂合作探讨交流气氛浓厚,尤其是青年教师都想在自己的课堂上勇于践行,勇于摸索,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
     三堡中学“导学式”六步教学法已从去年初一年级试行小班化起,到今年各个年级已全面推行“小班化”和“六步教学法”,逐步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