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主体化”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浅谈数学导入式教学 “自主互助型”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学科中的运用
课改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1期 总第4340期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1期  下一期
浅谈数学导入式教学
来源:连云港市院前小学 作者:颜超 发布日期:2011-11-15 14:28:40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正确认识并有效发挥其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导入式”课堂教学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导入式”课堂教学的作用
     导入式教学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它是一堂优质课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第一,导入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学习态度以及坚持性,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得到多次强化后趋于稳定状态,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他那一步的学习。
     第二,导入式教学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概念教学中,从概念发生的过程设计问题,创设观察情景,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如在将“怎样租船合理”中,在让孩子自己通过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导入问题:小辣椒还有更省钱的租法,你能发现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知晓还可以大小船混合租更省钱,不但联系了生活,加深了孩子运用数学的乐趣,还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怎么“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时,教师通常都会绞尽脑汁地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案。一般来说,导入至少需要完成以下四个任务中的一个: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的组织指引。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在上课前一天让学生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第二天让学生考我,只要说出两个角的度数,我一定能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然后我便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这是一个用活动、用问题导入的好例子。圆满完成了导入的四个任务。教师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让学生考老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问题式导入的关键在于创设精彩的问题情景。
     三、“导”在何处
     在一堂优质的导入式教学课中,在什么地方运用导入最佳呢?选准正确的导入点是导入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导入成效必不可少的条件。其实,应当在以下几点准确导入是最好的。
     1.“导”在设疑激趣的地方,创设良好的学生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直接动因,兴趣高昂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学生的思维才会敏捷灵活。例如在上“能被2、3、5整除”看谁答得快。结果都是我取胜,我的快速判断使学生大惑不解。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师的“妙法”,于是我就顺利引入新课:能被2、3、5整除的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于是,学生们都兴趣盎然,跟着老师进入了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2.“导”在重点和难点的地方,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重点、难点并及时提示他们的学习方法,是学生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从而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对孩子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导入时应注意:(1)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2)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3)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等方法进行数学推理。
     3.“导”在有规律的归纳和概括的地方,促使知识的融会贯通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等都不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体直观的形象概括成规律性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他们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了解决学生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导入问题时要精心设计,设计的东西要能引导学生放开思路,积极探索,打破常规。
     总之,小学数学种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导入式”教学确有其可取之处,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让教学发挥最高效应。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