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教学”开拓语文宽境界 谈数学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 浅议小学英语教学的六个环节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1期 总第4340期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1期  下一期
“模糊教学”开拓语文宽境界
来源:溧阳市大溪中学 作者:濮银华 发布日期:2011-11-15 14:37:41

     所谓模糊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不影响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用模糊、不确定的教学艺术手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思,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向上登高,领略一下高处的“风景”。
     一、创设模糊情境
     所谓模糊情境就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境,可分为形象性模糊情境、问题性模糊情境等。
     1.形象性模糊情境     
     为了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达到体悟语言文字的目的,教师利用声音、图象等手段,设置一个较为空灵的情境,即形象性模糊情境。现代化教学媒体这个时候就大显身手了,以往一些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词语、句子,现在只需一幅图画,或一段动画,学生便已心领神会,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问题性模糊情境 
     所谓问题性模糊情境就是促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的问题情境。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处于一种“既有所知,又不全知;熟悉而又非真知;既清楚认识所面临的困惑,又不甘心于这种困境的迷惘不解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往往能爆发出灵感的火花。
     3.语言性模糊情境
     模糊教学一方面十分注重挖掘作品的内在意蕴,把引导学生补白“无字之处”,审思“虚实相生”之处作为教学重点,力求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思维的深刻性。陶渊明的《饮洒》诗,最后两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真意是什么?是作者真的忘言难说吗?要回答这些问题须“知人论世”,了解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人生追求,而且答案可能也并不一致。如果我们用三两句话概括归纳,反而束缚了学生的联想与感受。
     另一方面,它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戛然而止”处想象,填补“空白之框”,使他们逐步形成创造性想象。《窗》一文结尾留给我们的只是光秃秃的一面墙,却留给学生无尽的遐想。由此看来,模糊教学艺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育时机下,往往比明确的表达和笼统地概括更能收到好效果。
     二、模糊师生角色 
     魏书生曾总结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忘了给学生当助手,而是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强制、压迫学生去学习。结果和学生搞得很僵,师生心理都不愉快。”其实想想,课堂上应分清主次,主力军应当是学生,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适当的糊涂一下,还学生以自由,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玩味、感悟课文,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调动已有的经验和情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只有学生用心灵去“嚼”过,用情感去“体味”过的东西,才是他们自己的,才能“消化和吸收”。
     在模糊教学的摸索中,我认为还有几点教师也可以“糊涂”一下。首先是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什么时候读出起伏感情,什么时候读出跌宕情绪,文章的意思便也懂了,自有一番联翩浮想袅袅渗出。
     另外,模糊教学不仅要注重于课内,更要注重于课外。语文学习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词感的积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广泛的课外阅读作用不可忽视。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记忆力优于理解力,对于那些难理解或不必理解的先放一放,容忍模糊,待以后来消化,不求一步到位。正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花更大力气引导学生广泛读书,多积累。也许现在他们的感受很朦胧,但随着人生体验的丰富,将会逐渐清晰起来。而且书读多了,语言材料就丰富了,语感就增强了,不用教师多讲解,对于课文的意思,学生也能理解的八九不离十。
     总之,模糊教学艺术中的“模糊”, 既不同于是非不分的糊涂,又不同于模棱两可的含混,也不同于故弄玄虚的神秘,更不同于老于世故的圆滑。它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充满着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灵气。它以正确性为前提,要求教师在潜心体味,深刻理解语文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在启发诱导学生上下功夫。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