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个性,实现英语课堂生命化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尝试 小学数学课科学使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育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1期 总第4340期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1期  下一期
小学数学课科学使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来源:常州市西横街小学 作者:于海燕 发布日期:2011-11-15 15:18:41

     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大量解决问题的活动逐渐培养的,也是在各个领域数学内容的教学中逐步发展的。但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策略”的教学,教师都存在一定的不解和困惑。
     下面是我针对不同的群体所做的一个调查:
     调查一:教师眼中的策略教学
     教师在理解时简单地等同成所谓的“奥数”,在态度上不能完全做到理性对待。教学时只是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讲解,通过实例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这样停留在具体方法的指导,关注单一的、典型的策略,而忽视了策略的多样性和交叉性。
     调查二:学生眼中的策略学习
     部分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或许就记住了那么几个诸如“一一列举”“转化”“替换”类的关键词,至于对待实际问题的时候还是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形成不了自己独特的解题策略。
     为此,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实效,改变教师的教学认知,提高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水准,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以下几个话题进行再度审视。
     一、解决问题策略教学非一种特定学习能力的统一要求,是一种数学思想意识渗透
     教材编排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素材时,结合学生的解题经验和有关策略的使用特征,精心选择了例题和习题,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基本保证。在教学时我们应该从“策略”的角度来教学解决问题,即树立“素材为策略所需”的目标意识。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才是教学的落脚点。因此,例题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经历填表的过程,理解表格的结构,并通过列表引发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在学生列表前后进行比较,充分感觉到列表策略运用的优势,即一方面使信息条理化、简洁化,另一方面通过整理信息引发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这部分内容有扶有放的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列表策略,并逐渐养成整理信息的习惯。
     二、解决问题策略教学非一种教学成效的评价依据,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为真正体现“问题策略”的教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手动、脑动、心动地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努力使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如在五年级上册中,用18根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每根栅栏的长都是1米,可以怎么围?虽然栅栏的总数18米(即长方形周长)是不变的,但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宽的数量是可变的,围法是多样的。教学这个环节要抓住“有多少种不同围法”,鼓励学生多交流。通过摆小棒,学生清楚地看到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教材适时提出“先求出长方形长、宽的和,再列表填一填”的要求,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列出算式18÷2=9(米),使填表顺利地进行。
     三、解决问题策略教学非思维发展的点状无序状态,是思想方法开放的体现
     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有学生多元思考,形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学习策略,而策略形成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日积月累的。在教学“一一列举”时,教材提供素材:方方有5元和2元的两种人民币若干张,他要拿出37元,你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很多教师认为:这一单元就是教学列举的方法,还能讲什么策略呢?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运用到“假设”的策略:“假设都是5元的人民币或者都是2元的人民币可以吗?假设拿2张5元人民币可能吗?为什么?”其实,这又运用到猜想、验证的方法。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具体方法的指导,关注单一的、典型的策略,而要注意策略的多样性和交叉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