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几点心得 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思考 公告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2期 总第4348期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2期  下一期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东海县牛山镇中心小学 作者:马丽 发布日期:2011-11-29 11:30:24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小学生就像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由于其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枯燥的理论解说,德育教育只能渗透于相关的学科教育和实践活动,语文教学就是德育渗透的一块沃土。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直接的理论说教,从德育作用方式和效果的角度看,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它最大的特点。
     1.春风化雨原则。对语文教师来说,欲求这种和谐共振境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
     2.适时适度原则。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使学生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过程成为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3.创新求异原则。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中的“创新”,是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成就、新信息,尤其要反映学生关心的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就是要教风活泼,教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用好教材,找准结合点
     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热情洋溢的赞美,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找准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2.利用课外阅读教学的阵地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增加直观体验,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利用好有关的现代教学媒体,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现在的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一个个鲜明感人的形象,一颗颗纯洁美好的心灵,都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用道德知识去武装学生的头脑,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之成为良好的习惯。此外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还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育人目的。
     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强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