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几点心得 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思考 公告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2期 总第4348期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2期  下一期
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几点心得
来源:仪征市月塘镇移居小学 作者:朱义林 发布日期:2011-11-29 11:32:01

     个人认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
     一、教学心态要良好
     教学中教师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良好的心态也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良好反映,更是教师课堂上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尤其重要。首先,课前要准备充分。课前做好准备,教学中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明了、结构合理、教法得当、时间安排合理,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的特点。其次,教学时要全力以赴。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此外,还要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与此同时,教师要具备对不愉快心理的调控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处理得好,彼此心理能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教师讲解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就会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神态、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质疑问难,还要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三、让艺术魅力在教学中得到展示
     数学概念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钻研教材,正确把握好各种教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者在教学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将概念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趣味性,用艺术的形式诉诸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力求使熟悉的数学材料生活化,乏味的材料趣味化,抽象的材料具体化,灵活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与进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断出现疑问,不断得到启迪,不断产生顿悟,进而获得成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情感变化的过程,一个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游戏、启发谈话、学具操作、童话故事等方法,抓住学生的心,诱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心理,使学生在亢奋的情景下,跃跃欲试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从而创造出“愤”和“悱”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四、设疑要灵活巧妙
     教者不管进行什么样的教学应多提问,只有教者善问,才能使得学生“善学”。教者的提问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于一体。设计问题时要“起点低,坡度缓”,如果坡度太大,这样会使一些学生望而止步,失去继续探索的勇气;坡度太缓,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与此同时,教学中还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化,新颖而又趣味化,还要有适当的难度并富有启发性,要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譬如我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插入相关数学史典故、趣味性很强的延伸题等,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有时引入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学生的求知欲马上就会被调动起来。 
     五、应用激励手段 
     教学中,我不时用赞赏的口吻、丰富的体态等激励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发现学生在学习上有点滴进步,就给予大大的表扬和鼓励。每当后进生回答出问题时就说你真棒。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而当学生出现差错时,我就想方设法激励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引导,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从心灵沟通。
     总之,只要方法得当,课堂气氛就会收到良好效果。我还会不断尝试、不断思考、不断改进。做改进课堂气氛的促进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