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化”英语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让课堂评价语更有效
教育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2期 总第4348期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2期  下一期
例谈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来源:洪泽县岔河中学 作者:李永跃 发布日期:2011-11-29 11:38:07

     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县初中物理学科青年教师的优课评选活动,共听了9节《电热器 电流的热效应》现场课,总体感觉是教师在教教材,课堂提问具有随意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重视不够,下面就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一旦问题提的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
下面是这次活动的部分课堂提问的实录:
     (1)师:说出你家中有哪些用电器?
     生:电饭锅……
     (2)师:物理学中把电流通过导体发热的现象叫电流的热……
     生:效应。
     (3)师:谁告诉你电磁炉是电热器的?(师带有生气的表情)
     生:(沉默)
     (4)师:电炉同学们认识吗?
     生:认识。
     (5)师:电饭锅通电时底板很热,而与它相连的导线不怎么热,是不是?
     生:是。
     (6)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对照教师板书读一遍)
     从上面的提问可以看出,在目前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提问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提问具有随意性,缺乏知识点的导向性
     文中的提问(1),在刚学习电路知识时,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巩固电路的组成知识,但在本节课中再问,学生已经电学学习接近尾声,就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换种问法就更好了,如:说出你家中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电器有哪些?一方面可以得出电器是否是电热器的判断方法,也可以得出电流热效应的含义;另一方面还能生成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认知。
     2.提问具有肤浅性,缺乏知识点的综合性
     有的老师为了能体现课堂师生互动,无效提问多,有效提问少,如上述提问中的(1)(4)(5),表面很热闹,师生互动频率高,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基本没有动起来,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浪费了时间。问:电炉同学们认识吗?不如问:电吹风是电热器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比较综合了,涉及到电流的热效应,电热器的判断方法,电吹风的能量转化等知识。
     3.提问具有束缚性,缺乏知识的质疑性
     发展学生的智慧就要充分让学生发表有质疑的观点,有争议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受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如:提问(3),老师处理得不当,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以后不敢回答问题,答错了也不知道为什么错了。
     4.提问仅有回忆性,缺乏知识的生成性
     一堂好的课,学生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应该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通过学的知识发现一些问题,再次思考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所听的几节课的结尾看多数老师都是小结,请几个同学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而学生基本都是对照教师的板书读一遍。我认为,既然是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再重复回忆,价值不大,应关注知识的生成,让学生再次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些问题,老师也可事先准备一些问题,坚持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提问(5)可以结合演示实验,问:取暖器工作时,电阻丝热的发红,而与之相连的导线不怎么热,为什么?
     可见,对于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好的提问如春风、甘露,“凡善教者,必善问”。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