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插上语言的翅膀 浅谈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 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泥潭”———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育广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2期 总第4348期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2期  下一期
浅谈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
来源:如东县河口镇直夫初中 作者:徐纪兵 发布日期:2011-11-29 11:53:30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设计是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问题的设计直接决定着教学是否有效,问题设计就是设计一个或一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那么,该如何设计问题呢?
     一、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充分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显然问题的设计也离不开这个目标。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入手。将问题设计为: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厚度为0.1×2毫米,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又是多少毫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折叠了4、5次后,就难以再折了。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这个算式:0.1×220,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一案例,不但学习了乘方知识,而且培养了数学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大重要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设计问题时,要多用疑问性问题、发散性问题、开拓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展。
     如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设计如下问题: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O,从下列条件中任选两个加以组合,哪些组合能得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结论?①AB=CD;②AB∥CD;③AD=BC;④AD∥BC;⑤OA=OC;⑥OB=OD。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组合的方式也很多,学生的参与面广,课堂教学效果好。
     三、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而且也产生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即针对“问题”明确意向地进行“问题”设计。
     例如:下列解方程的过程错在什么地方?
     (1)小红在解方程3x=0时,方程两边都乘以0得到0=0,她说:“怎么x没有了,我做不下去了。”
     (2)小刚在解方程2x=3x时,在方程两边都除以x,竟然得到了2=3。
     (3)你能帮他们将上面的两个方程正确地解出来吗?这样的问题,是直接针对“等式的性质”应用而设计的,既强化了性质应用,又使学生感触深,收效好。
     四、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以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再问。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探究中,可先从四边形开始探究。

         

     可从学生把四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想法,从点的选取、位置的变化去探究转化的方法,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在平面上任取一点都可把四边形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去研究,从而为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五、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教师设计问题时应遵循这一规律,设计出有层次性的问题。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的,这时教师要站在整体的高度,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教材内容,而且还应该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只有把问题设计得巧妙精当,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得到锤炼与增强,使他们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