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插上语言的翅膀 浅谈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 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泥潭”———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育广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2期 总第4348期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2期  下一期
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泥潭”———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来源:大丰市第二小学 作者:束枫林 发布日期:2011-11-29 11:55:57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中最为明显的特征表现是教师不仅研究自己的教,更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即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是应用得最多、最广泛的学习方式。于是小组合作就像一股流行风进入了我们的课堂,部分老师可能认为有了讨论,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了。非也,这样的小组讨论只是形式化的。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这片泥潭,从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认真地利用课堂实践作了一些尝试,这里谈谈自己一些粗糙的看法。
     一、讨论内容、时机安排设计,恰到好处
     认真研究和设计好讨论题是保证讨论有效的前提。一节课中,并不是随便什么情况、什么内容都可以进行讨论的,必须是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内容才可进行合作讨论。我认为教学中须具备以下条件才可以安排学生讨论。第一,问题的设计要符合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认知的需要,当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可设计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第二,知识的重难点或关键处,易于混淆的知识可以安排学生讨论。第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度很大、需要跳一跳才够得着的思考题时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讨论。第四,是教学过程中老师事先没有预测到的问题。另外,数学讨论安排在什么时候最好,也是很讲究的,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学生情绪低落时最好别勉强其讨论。教师不要对沉默产生恐慌,我们必须打消这种念头,即沉默的时候就“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而应当看一看沉默能带给我们多少新的、明确的想法。
     二、小组成员优化组合,合理分工
     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小组成员组合后,还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好工是十分重要的。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时间后,角色转换,使每个成员都有愉快的学习体验,具有小主人的意识。
     三、小组讨论建规则,成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中构建一个合理、有序、平等、情感化的合作学习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小组合作也不例外。课堂上我发现,在小组讨论时,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总是抢着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还没有来得及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因此,科学的组织学生讨论是避免形式主义的根本保证。
     四、教师积极参与,体现互动
     如果讨论仅仅是一种认知思维活动,而不是情感交流活动,那么,讨论就会变得令人厌烦。所以,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淡化老师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当中,共同体验,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同时也真正做到了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另外,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激励机制,比如对于那些发言极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表现一般的学生也要鼓励,使学生获得积极参与讨论的快乐。 
     总而言之,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索的过程;就是学生竞争意识、敢于挑战的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追求个性拒绝类同的创新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不断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出泥潭,从而使小组合作成为课堂上的一朵浪花,一轮彩虹。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