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景的创设
课堂天地-数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3期 总第4356期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3期  下一期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景的创设
来源:射阳县合兴小学 作者:王艳 发布日期:2011-12-13 09:25:12

     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曾指出:“学问,是什么意思呢?学,就是学习问题,学怎样问问题,这才是学问。”如何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关键一点就是要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活跃思维,从而诱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一、旧知探趣
     数学知识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教学新的知识点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研究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从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在铺垫复习口算题目中,最后出两个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口算题:当学生感到困惑时,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两道题能不能直接相加减;(2)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3)你能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先进行一次转化然后再相加减吗?
     由于恰当的问题设计,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急于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情绪尤为强烈,经过思考、讨论后,得知用通分的知识先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相加减。教师给予肯定后,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学生自然面面相觑,又陷入沉思。这时教师打开投影仪把表示圆的阴影和表示圆的阴影拼在一起,发现分数单位不同相加的结果没办法表示,这时教师又在投影仪上把表示圆的阴影和表示圆的阴影拼在一起,从正面验证了: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结果才能用一个分数表示的道理。
     二、矛盾激趣
     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与他们已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现矛盾,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首先通过例子3÷7.8的学习,知道了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当出现56.28÷0.67时,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观察与例子的不同点,知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然后呈现出一个不完全竖式让学生再次观察,竖式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得出了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末位对齐,这样对吗?新旧知识的矛盾,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利用“商不变”的这个性质,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完这个例题后再将竖式完整化。小数点位置对齐了,学生也知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应先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从而进入了高一层次的认知体系。
     三、巧问设趣
     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的探索研究的兴趣,巧妙设计问题。势必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努力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以前我曾听过一节关于相遇问题的课:“快慢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6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课本上只要求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答:①60×5+50×5=550(千米)②(60+50)×5=550(千米)这时这位老师提问:“还有其它解法吗?”教室里一片寂静,之后热闹起来了,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设快慢两车每小时都行60千米,这样慢车就多行了5个10千米,可列式60×10-5×10=550(千米)。”还有的学生说:“假设快慢两车每小时都行50千米,这样快车就少了5个10千米,可列式:50×10+5×10=550(千米)。此时似乎教学任务完成了,谁知这位老师又扔出了一个问题:“这道题还有更好的解法吗?”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争执不休,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还可以这样解,假设快慢两车每小时都行50千米,而快车少行的正好是50千米,就可以列式:50×11=550(千米)。
     正因为有了这位老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课时适当的创设问题情境,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才会想出如此简便又富有创新的解法,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