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乐乐学拼音 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思考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课程天地-语文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3期 总第4356期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3期  下一期
快快乐乐学拼音
来源:涟水县郑梁梅小学 作者:熊红艳 发布日期:2011-12-13 13:41: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提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何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号在学生头脑中变得具体可感,让学生易学、爱学、乐学,我的做法是:                     
     一、趣味情境“图与歌” 
     生动形象的画面,琅琅上口的儿歌是小朋友喜欢的。汉语拼音的教材图文并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画,并精心设计儿歌,给孩子们提供“情境图”与“语境歌”。教学时情境图用以指导学生观察,并出示字母,语境歌则用以巩固所学的字母。小朋友在图与歌的情境中学习,知道了字母是存在于日常的语言之中的,从而缩短了学生与汉语拼音的距离。另外,借助形象的图画和琅琅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认识、熟悉字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审美教育。教字母发音和教字母形态时,都可利用“图与歌”来创设趣味情境。例如,在教“ing”这个后鼻音韵母时,我问他们怎么记住这个韵母的发音,有个孩子站起来说,她要用儿歌来记:“天上一颗星,树上一只鹰,墙上一颗钉,地上一块冰。”由此可见,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慧。
     二、创作故事“学与玩”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我们在拼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作为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策略和依据,必定能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其记忆深刻。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小朋友,大y和小i交朋友,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wu;小ü哭了起来,流着眼泪也要来交朋友,大y说:“别哭,别哭,你把眼泪擦干,我再与你交朋友。”小ü擦干了眼泪,跟大y交朋友,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yu。
     三、动作演示“做与学”
     这种方法以演示实验、操作玩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了解演示现象产生原因的强烈愿望,从而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教学P前,要求每人准备一张薄纸,放在靠近嘴的正前方,先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向外送气,送气过程由轻转短,气流较强。这时,纸会被气流推出,让学生反复做这个试验,学生觉得很有趣,此时告诉学生这就是声母“P”的发音过程。这样的小实验引起的有趣现象,立即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种演示导入的过程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牢牢记住与此相关的知识。
     四、联系生活 “拼与说”
     拼音符号抽象枯燥,教师要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所以,我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拼音教学可以把儿童熟悉的语音和与之相对应的不熟悉的字母相对照,再组成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回到言语实践中去运用。如“衣服” “乌鸦”“伯伯”中的“i”“u”“b”。这就是因素不离音节,音节不离词语,词语不离句子的“糖葫芦”串连教学法。在实际操作中,还可增加游戏成分,如用“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来读音、说词、说句;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会了汉语拼音,思维又得到了锻炼,语言也丰富起来。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给了教师创作教学的空间,给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在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这个载体中,教师、教材、学生是一个有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整体。我们只有变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才能达到新的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