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课标深挖文本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紧扣课标深挖文本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生作文的评改 让小学生快乐作文
课程天地-语文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3期 总第4356期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3期  下一期
紧扣课标深挖文本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涟水县北集中心小学 作者:杨士民 发布日期:2011-12-13 13:48:3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教学习惯乃至评价标准不可能随着课程的改变而彻底改变,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益的低下,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现象。因此,如何紧扣课标,深度挖掘文本,进一步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低效的现状,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热点。 
     一、深度解读文本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者的身份,与文本进行对话,解读文字与感悟文字背后的文字,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让语文课堂回归自然,真正实现“低碳课堂”。 
     1.学生解读文本必须要做到多元化、多角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学生解读文本必须做到能超越文本 
     教师要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升课堂的有效度
     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学会”与“会学”,“学会”是学得知识,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学”“乐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最高境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就是“乐学”的体现。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热情亲切,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课堂不敢发言的学生多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纪律是学习的保证,但不能为了严明纪律而影响了课堂氛围,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课堂纪律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走向何方,效果如何,关键在与教师这位“导航者”。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精心设计,才能确保每堂课的成功。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的编排重点不同,课文体裁不同,时代不同,每篇课文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每节课不可能是同样的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编写教案,设计问题,还要查找资料,以供学生质疑时能比较全面地解答问题。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能力,做到“课课新颖、堂堂精彩”,这样才能使和谐课堂结出硕果。 
     四、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促进和谐课堂的构建 
     和谐课堂教学是以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为前提、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基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为保证、及时恰当的课堂三维目标评价为调和剂、真诚关爱与课余谈心为辅助手段,来构建和谐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热爱我们自己的语言,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培养更多的生存的能力,最终达到自我完善,让“会学”和“乐学”伴随学生的一生。
     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地说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我们坚信高效课堂之花将越开越绚丽,我们更坚信小学语文课堂会越来越精彩、和谐、高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