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知课堂的概念与内涵
行知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知课堂”指在一定时空内以教育教学为目的有主题的师生活动,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行知课堂”指开展学科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二、支撑行知课堂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教学做合一,做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提示我们学生在课堂应该是“由行且知,由行验知,由行真知”的一个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真教育。
2.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身心协调发展。行知课堂强调“做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在课堂的主动参与获取信息,动手操作经历体验,深入思考得到效益的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理论人的发展客观规律。
3.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由行到知的实践体验过程,这是客观规律。课堂是学生学习经历体验的重要场所,学习是“行与知”相互作用的成果。行知课堂的理念注重学生经历体验,符合人成长的规律。
4.皮亚杰认知理论。它告诉我们,儿童通过他们的动作以及物质世界的交互作用来发展他们的思维和理解的途径。
三、行知课堂的基本理念和特征
1.以尊重为基础,创设和谐
尊重是民主平等的前提。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教室内有幸福感,这样的课堂才是尊重、民主、平等的课堂。在创设“行知课堂”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撤除教室的有形讲台,实施“无讲台”教学,破除课堂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让教师走近学生,拉近师生的空间距离,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其次,通过规范化的管理,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变“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师生关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教与学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从而走向课堂内的师生平等。以“无讲台”为形式开展教学,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行知课堂的首要特征。
2.以做学为中心,突出行知
“教学做合一,做为中心”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我们在汲取生活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课堂的“做”,让学生在行动中思考,在行动中收获,在行动中成长。“做中学”主要采取三个步骤:(1)做前问。做前问着重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方法有两种:一是学生质疑生惑,二是教师设疑激趣;(2)做中学。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中间环节,我们着重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自主学习;(3)做后思。在完成探究任务的基础上,重视总结交流,互相倾听,知道解决前一个问题的方法,产生新的问题,关注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的个体作用被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完全的激发和释放出来。(操作步骤的逻辑关系见图示)

3.以“小先生”为形式,强调自主
陶行知先生曾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每个学生都可以去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所谓“小先生”,就是“用进步快一点的小孩教进步慢一点的小孩”。我校在行知课堂教学中以“小先生”为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实践行知思想中“即知即传,即传即悟”的做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以“小先生制”为形式的课堂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如:语文课中的同桌邻座互助式、小组研讨式、导读领读式、工具式等形式;在数学课中的小组合作互助式、一对一帮扶式等形式。根据教学环节的安排采取不同的协作形式,以求学习形式对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推行“小先生”,激发学生“人人为师”的意识与潜能,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扬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最主要的是改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和状态,提高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面和效率。